期刊简介
期刊名称: 公共管理评论
创办日期: 2019年12月
主管部门: 教育部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
刊 期: 季刊
电 话: 010-62770198
邮 箱: review@mail.tsinghua.edu.cn
国内统一刊号(CN): 10-1653/D0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6-7713
何以“加码”与如何“接码”:科层组织层层加码的行为逻辑
李智超;于翔;层层加码是中国科层组织在政策执行中重复出现的组织现象。“层层加码”概念涵盖着差异化的组织行为及其后果。层层加码在何种情况下出现?上级不同的“加码”方式与下级各类“接码”行为之间如何关联?本文从整合性的视角出发,提出一组“加码”与“接码”的类型学解释。分析认为在“委托方—管理方—代理方”结构中,强组织激励与高任务风险是触发层层加码的必要条件,高风险强激励对管理方的“加码”方式具有形塑效应,对代理方的“接码”行为具有调节效应。差异化的激励结构与任务风险,形塑了管理方政府“目标加码”“工具加码”两种类型的加码方式。激励扭曲与风险放大调节强化了代理方机会主义倾向,诱发了政绩注水、信息隐匿、过度执行与形式主义等多重策略行为。
谁引领,谁跟随:应急管理领域学术研究与政策实践如何互动发展?
周磊;张千年;魏玖长;学术研究与政策实践的互动关系是当代学界和政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2003—2022年应急管理领域的学术文献和政策文本,采用LDA主题模型构建面板数据,并通过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了学术研究、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学术研究与政策实践互为正向影响,但政策实践在二者的互动关系中居于引领地位。学术研究仅能对政策效力更高的法律法规产生正向影响,且随时间推移,正向影响逐渐增大,但其绝对程度仍然较小;政策效力较低的部门规章主要受到法律法规的正向影响,学术研究对其影响不显著;短期来看,部门规章对学术研究的正向影响较为强烈,但长期来看,法律法规对其正向作用更为明显。因此,应重视学术研究的政策价值,加强和完善循证理念,拓宽学者与政策制定者的联系渠道,从而实现学术研究与政策实践的良性互动。
政府权威感知形成的心理机制解析:过程机制与边界条件
郑建君;谭舒予;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政府公信力在推动深化改革、维护社会稳定、提升治理效能及促进法治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愈发显著。在此背景下,如何优化国家形象、增强公众对政府的权威感知,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尽管以往研究已注意到公众满意度对政府权威的影响,但基于“动态心理感知”视角对其背后的机制与条件展开论述的相关研究仍较为匮乏。本研究构建了以社会发展获得感为中介变量、以政治价值观为调节变量的假设模型,旨在探讨政府满意度对政府权威的跨层次影响。通过对31个省份中84个地级市的11000份有效数据进行分析,本研究发现:社会发展获得感在政府满意度对政府权威感知的正向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且政治价值观显著调节了社会发展获得感对政府权威感知的直接作用及其对主效应的中介作用。本研究揭示了政府满意度如何通过增强个体正向心理促进其政府权威感知的作用机制,为提升公众社会发展获得感、深化国家权威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实证支持与启示。
地方主官履职行为及其模式研究——对中部A市的长时段分析
王心怡;杨泽森;地方主官是影响地方治理的关键行动者,然而关于其履职方式的基础性知识还有待推进。本文系统收集了2010—2019这10年间中部某省A市多位主政官员履职行为的党政大事记,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结构主题模型方法,识别出20种关键的地方主官履职行为。结合协变量建模分析,研究发现地方主官的履职行为受到宏观政治经济因素导致的趋势性、任期因素形成的周期性和个人特质带来的随机性这三种因素影响,但这种影响在不同类型的履职行为中存在显著差异。本文通过对极具史料价值的地方党政记录进行分析,揭示了地方主官履职行为的基本规律,为检验既有研究关于官员行为的理论猜想提供了新证据。同时,这一研究还将对地方主官的细颗粒度分析从注意力研究进一步拓展到行为研究,为理解官员行为与治理结果之间的关系链条作出贡献。
市场竞争、履约监管与公共服务外包绩效——基于深圳市环卫服务外包的实证分析
叶托;曾言;公共服务外包既是引导公共管理改革的重要潮流,也是推动公共服务创新的重要工具,其绩效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充分的市场竞争和精明的政府监管。本文采用2018—2022年深圳市环卫服务外包的数据,实证检验了市场竞争、履约监管以及两者的交互效应对公共服务外包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市场竞争维度中的投标供应商数量与公共服务外包绩效显著正相关,而组合外包则会对公共服务外包绩效产生负面作用;履约监管维度中正向的历史绩效差距与同侪绩效差距均会显著提高公共服务外包绩效,而负向的历史绩效差距与同侪绩效差距则会显著降低公共服务外包绩效;市场竞争与履约监管在影响公共服务外包绩效方面存在微弱的互补关系而非替代关系。本研究揭示了市场竞争和履约监管对公共服务外包绩效的影响机制,为优化公共服务外包治理策略提供了有益启示。
行政负担与民众的环境政策遵从:一项调查实验
徐换歌;彭川宇;本研究采用一项被试间的调查实验(2×2×2),基于民众在不同实验场景下经历的行政负担的不同,将调查对象随机分配到8种实验条件下,分析了行政负担(学习成本、心理成本和合规成本)对民众环境政策遵从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在环境规制型政策中,呈现相应的行政负担,如学习成本和心理成本促进了环境政策遵从,但这种效应并没有体现在合规成本中;第二,当施加更多的行政负担时,民众的政策遵从效应就会消失,甚至转向负向效应;第三,基于自我效能感和描述性规范变量的分组回归表明,当行政负担相对较轻时,自我效能感和基于描述性规范的“助推”能够缓解行政负担对政策遵从的负向影响,但当行政负担较重时,反而会对民众的政策遵从产生更强的负向影响。本研究有助于深化对行政负担所带来的潜在政策反馈效应的理解,从而为实践部门揭示政策遵从的触发机制并降低其政策执行损耗。
削减繁文缛节与行政负担:学理探究与实务运用的分野
彭珮文;杨一;繁文缛节指组织中冗赘的规则和程序,行政负担则是政民互动中的各类成本,对二者的研究兼具学理和实务价值。然而,国内学术界虽就这两个概念的定义达成共识,却忽略了二者在政府公文中的实际指代差异。通过分析中央和地方政府涉及繁文缛节的293份公文、行政负担的70份公文,本文发现,政府在运用这两个概念时存在指代差异与含混不清的症结,对它们的理解和使用与学术界有显著差异,且存在定义繁杂和运用交叠的情况。在未来,学界可进一步探究造成指代差异与含混不清症结的前因后果,并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协作。
自主定向、工作特征与人民调解员工作绩效的关系——一项基于个人环境匹配视角的混合研究
叶静;唐贤兴;本研究整合自我决定理论、工作特征模型和个人环境匹配理论,以自主定向和工作特征为切入点,对人民调解员工作绩效的提升路径进行了解读,构建了“自主定向工作特征匹配→工作绩效”的逻辑链条。进一步地,结合对S市人民调解员等相关主体的深度访谈和584名基层人民调解员两阶段数据的定量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一方面,自主定向和工作特征均能提升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绩效,而非个人定向和控制定向对工作绩效并无显著影响;另一方面,高自主定向高工作特征的匹配模式对工作绩效具有促进作用,而控制定向工作特征匹配,以及非个人定向工作特征匹配对人民调解员工作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一发现有利于基层政府从“人”的角度出发,优化调解员人格特质与工作特征的适配性以提高其工作绩效,对于完善基层人民调解工作激励机制、强化基层治理效能具有重要启示。
中国公共管理研究年度热点:基于2023年英文期刊论文的分析
甘湉;王一帆;马亮;本研究系统分析2023年度中国大陆学者在国际公共管理领域SSCI来源期刊刊载的中国情境的公共管理研究,通过考查论文出处、作者的学术身份、教育背景、作者数量、合作情况、署名顺序、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具体分析方法和数据来源类型等维度,评估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的国际对话的新态势。研究发现,2023年的研究聚焦于不同治理情境中的多主体协作、绿色发展的政策与实践、经济的政策逻辑、府际关系、公共部门的激励机制与行为调节等主题。随着中国大陆学者在国际学术场域中的话语权提升,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的国际化进程将会持续深化,并有效推动中国治理智慧的国际话语构建。
包容型领导风格对县乡基层干部主动变革行为的影响研究
曲如杰;皮筱坤;县乡基层干部是政策落实与基层变革的桥梁,能够有效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本研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探讨包容型领导推动县乡干部主动变革行为的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本研究以上海市A区的县乡干部为研究对象,基于212份有效问卷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包容型领导对县乡干部主动变革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差错管理氛围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包容型领导对差错管理氛围的正向影响受到上级变革期望的负向调节,差错管理氛围对主动变革行为的正向影响受到风险规避的正向调节。研究为当前培养政府部门领导干部提供有益启示。
社会治理共同体及其建设路径
郁建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新目标。社会治理共同体指的是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等基于互动协商、权责对等的原则,基于解决社会问题、回应治理需求的共同目标,自觉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且关系稳定的群体。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同时增加了两条重要的建设路径:民主协商和科技支撑。民主协商让各治理主体能够充分表达意见和偏好,培养主体意识,发掘治理知识和智慧,调整利益矛盾和冲突。科技支撑打破了治理主体互动的时空限制,降低了互动成本,也为更好地发掘治理需求、细分治理责任提供了新的可能。
绿色金融政策有效性分析:中国绿色债券发行的市场反应
朱俊明;王佳丽;余中淇;杨姝影;文秋霞;服务于绿色发展的金融政策有助于缓解环境外部性与资本市场失灵,近年来应用广泛。但针对绿色项目的融资支持政策能否通过传递绿色信号,区别于传统融资模式,更有效地吸引社会投资,尚没有明确研究证据。本文以截至2019年末中国上市公司所有绿色债券发行及其同期的传统债券发行为研究对象,结合事件研究与横截面回归,实证检验债券发行的股票市场影响及绿色融资的差异效果。结果表明,绿色及传统债券发行对公司股票收益率均无显著影响,两类影响间也不因融资的绿色属性存在显著差异。在发挥传统融资功能外,绿色债券尚不能更好地吸引社会投资。
国家治理的中国特色和普遍趋势
俞可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政治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中国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模式。从比较政治学的角度看,这一模式具有以党组织为主导的多元治理结构、基于"路径依赖"之上的增量改革、"以点带面"的治理改革策略、典型和样板引领的治理改革路径、稳定压倒一切的核心价值、法治与德治同时起着重要作用、条块结合的治理格局等特征。善治是国家治理的理想状态,本质特征就是国家与社会处于最佳状态,是政府与公民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协同管理。国家在推进治理现代化、实现善治的过程中,都要遵循从一元治理到多元治理、从集权到分权、从人治到法治、从管制到服务、从封闭到开放的趋势。
中国语境下的“协同治理”概念有什么不同?——基于概念史的考察
单学鹏;协同治理理论作为近年来的学术增长点,在内涵、外延以及国内外的概念表达上存在一定的解读和应用分野。本文基于"词语—概念—情境"的概念史研究框架,探寻了中国"协同治理"概念的生成脉络和表达方式。研究表明,中国"协同治理"概念的演化呈现本土化发展趋势,主要体现为回应治理张力而呈现的政党力量整合嵌入及回应现代性扩张而被赋予复合的价值属性。相较于国际"协同治理"概念,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嵌入协同治理链条是本土化协同治理的最本质特征。在复合性价值表达上,本土化协同治理既是目标也是过程,既是主体协作也是客体同调。本文试图为理解和应用本土化"协同治理"概念提供一定帮助。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现状、问题及解决路径
闪淳昌;周玲;秦绪坤;沈华;宿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经历了单灾种应对为主、以"一案三制"为核心、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的三个发展阶段。总体来看,我国现阶段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还存在顶层设计亟待加强、应急体制有待深度融合、应急能力亟须提高、应急法制与标准建设亟待完善等一系列问题,需要从管理理念、体制架构、机制设计、法制建设、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进一步探索解决路径。
社会治理共同体及其建设路径
郁建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新目标。社会治理共同体指的是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等基于互动协商、权责对等的原则,基于解决社会问题、回应治理需求的共同目标,自觉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且关系稳定的群体。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同时增加了两条重要的建设路径:民主协商和科技支撑。民主协商让各治理主体能够充分表达意见和偏好,培养主体意识,发掘治理知识和智慧,调整利益矛盾和冲突。科技支撑打破了治理主体互动的时空限制,降低了互动成本,也为更好地发掘治理需求、细分治理责任提供了新的可能。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现状、问题及解决路径
闪淳昌;周玲;秦绪坤;沈华;宿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经历了单灾种应对为主、以"一案三制"为核心、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的三个发展阶段。总体来看,我国现阶段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还存在顶层设计亟待加强、应急体制有待深度融合、应急能力亟须提高、应急法制与标准建设亟待完善等一系列问题,需要从管理理念、体制架构、机制设计、法制建设、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进一步探索解决路径。
绿色金融政策有效性分析:中国绿色债券发行的市场反应
朱俊明;王佳丽;余中淇;杨姝影;文秋霞;服务于绿色发展的金融政策有助于缓解环境外部性与资本市场失灵,近年来应用广泛。但针对绿色项目的融资支持政策能否通过传递绿色信号,区别于传统融资模式,更有效地吸引社会投资,尚没有明确研究证据。本文以截至2019年末中国上市公司所有绿色债券发行及其同期的传统债券发行为研究对象,结合事件研究与横截面回归,实证检验债券发行的股票市场影响及绿色融资的差异效果。结果表明,绿色及传统债券发行对公司股票收益率均无显著影响,两类影响间也不因融资的绿色属性存在显著差异。在发挥传统融资功能外,绿色债券尚不能更好地吸引社会投资。
文本分析方法在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的应用
黄萃;吕立远;数据时代的来临深刻影响了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在不断增长的社会数据中,文本数据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领域开始越来越多地应用文本分析。本文基于"研究语料—研究逻辑"的类型学分析框架对文本分析在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应用进行了研究综述。探讨了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领域涉及的文本分析研究在不同维度的分布情况,展望本领域发展文本分析方法的潜在路径。本文指出,文本分析将逐渐从分析文本的结构化特征向非结构化特征发展,从开展描述性推论向因果推论发展;为更好地实现上述发展进程,研究者应收集更为高频的文本数据,并尝试将文本数据与更加丰富的数据源相结合。
地方政府注意力与环境政策执行力的倒U形关系研究
张坤鑫;近年来,中国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贯彻与中央政府问责力度的持续加大,倒逼地方政府将更多注意力分配给环境保护议题。那么,地方政府的环境注意力越高,其环境政策执行力就越强吗?基于压力型体制和注意力基础观,本文以259个中国地级行政区2011—2018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环境注意力对环境政策执行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环境注意力与环境政策执行力之间呈倒U形关系。地方政府环境注意力提高了地方政府领导对生态环境治理的理解程度,然而,当压力型体制下的环境注意力分配超过地方政府的现实条件和实际能力时却会诱发地方政府的避责行为,形式上完成政策目标的行为导致了政策执行力的下降。已有研究对于政府环境注意力的测量缺少科学有效的方式,本文采用文本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构建出政府环境注意力指标,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环境注意力影响环境政策执行力的逻辑,弥补了已有研究较少从量化分析入手研究政府注意力对政策执行力影响的不足,为有效分配政府注意力资源提供了实证证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