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论文

  • 数字企业家的特质、图式及其生成机制研究——中国场景的探索性分析

    徐雅倩;宋锴业;

    规模庞大的“数字企业家”群体,通过提供创新服务、创造新的竞争环境,提升了地方和国家层面的整体繁荣和福祉,成为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公共行政、数字创业领域的重要研究议题。本文基于中国数字公共服务的案例场景,对中国北部、中部、南部三个省份的十四个市、县(区)进行了深度访谈,旨在分析政府部门的数字企业家的生成机制、特质表现及其不同的类别图式。研究发现,作为政府组织推行数字化创新的关键行动者,数字企业家兼具数字特质、企业家特质、科层特质和创新特质。这些特质的差异,源于权力生产、技术生产和中途退场这三种重要机制,数字企业家也因此形成不同的类别图式,进而促成了差异化的政府与数字企业合作模式以及数字化创新策略。在此基础上,本文深入探讨了数字企业家的理论内涵及其特色,对数字企业家理论建构及其有效性提供了直接而翔实的经验证据。中国的案例表明,数字企业家不仅关乎市场治理问题,而且在国家设计和提供公共服务以及政策决策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深远的治理意义和政策意蕴。因此,政府应高度重视以数字企业家为关键主体的创新数字生态体系建设,明确分工角色并构建有效的行为激励机制。

    2025年01期 v.7;No.22 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下载次数:6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政策规制特征——基于制度语法工具的探析

    孟庆国;魏必;

    公共数据开发利用有助于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国家“数据二十条”发布以来,为加快公共数据价值释放,多地政府陆续颁布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政策。廓清现有政策的规制特征,有利于科学认识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政策体系构建,进而为政策功能增补提供参考。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以21份地方政府出台的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政策文件为样本,运用制度语法工具,通过语法要素识别与制度陈述编码等环节,勾勒出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制度规则的整体图景。基于1362个制度陈述的统计分析表明,地方政府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政策路径以规范性陈述为主,策略性陈述次之,而规则性陈述最少,制度陈述分布存在一定的层级与地域差异。在身份规则、边界规则、选择规则、信息规则、报酬规则、聚合规则等维度,制度规则具有诸多特征,并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相互联系。面向未来,优化相关主体的权责关系,构建公共数据价值共创共享体系,将是推动公共数据价值释放的有益路径。

    2025年01期 v.7;No.22 3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7K]
    [下载次数:14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领导重视能否驱动官僚制运转——基于政策执行要素-阶段框架的案例研究

    徐国冲;夏瑜;

    “领导重视”并非官僚制运转的万能灵药,尤其当它遇上官僚制的软抵抗时,政策执行往往陷入阻滞。现有文献对从领导重视到官僚制积极运转,进而使得政策落地这一过程机制缺乏足够的关注。为探究上级领导的注意力与官僚制的张力问题,本文选择将其置于政策执行场域,对经典政策过程理论进行打碎与重构,建立起政策执行要素-阶段的二维分析框架。在经验层面,本文以X市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政策的执行过程为例,从微观视角深入描绘了官僚制运转从梗阻到顺畅落地的全过程,呈现了不同政策“关键要素”在不同执行阶段的不同组合效果,从而揭示了从领导重视到政策落地的内在机制。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决策者注意力是驱动官僚制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政策执行还受到问题界定、政策图景、制度性摩擦,特别是执行联盟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当官僚制内化认同领导重视事项时才会积极运转。而当遭遇官僚制的隐形抵制时,决策者可以运用多种资源策略驯服官僚制。本研究揭示的政策执行过程中官僚制对上级领导的反作用力,挑战了传统官僚的刻板印象,凸显了官僚组织的弹性空间,是官僚的自主性和人格化特征反制官僚组织的机械性的结果。

    2025年01期 v.7;No.22 56-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1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 社会企业何以在资源行动中创造公共价值?——一项双案例比较研究

    王利君;徐彩云;李健;

    近年来,社会企业试图创造公共价值,其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实践层出不穷,并吸引了诸多理论关注,然而,既有研究对这一新现象背后的机制和结果缺乏深入剖析。基于资源行动视角,对两家社会企业开展双案例比较分析,展示了社会企业从资源限制走向公共价值创造的动态图景。研究发现,社会企业的公共价值创造经历了初创期和扩散期。在公共价值初创期,两家社会企业均采取内部资源输入和网络资源整合的资源拼凑策略,解决资源与能力的双重局限;在公共价值扩散期,两家社会企业基于不同的创业情境,分别走向“公益为先”和“商业强化”两条资源编排路径,殊途同归地实现了公共价值创造。

    2025年01期 v.7;No.22 7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K]
    [下载次数:1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中国情境下的协同治理研究有何不同?——一项系统性回顾

    单学鹏;

    协同治理等公共管理概念的多元化倾向有可能造成研究理解和应用实践方面的混乱,因此需要进一步关注其精准化的研究策略与方向。本文对国内外核心期刊中的协同治理实证研究展开系统性回顾,力求从研究的关注要点、手段策略和内容主题三个维度,把握中国情境下的协同治理研究的定位与方向。在关注要点上,中国情境下的协同治理研究偏重于探讨本土化特色议题领域中公共部门作用的发挥。在手段策略上,中国情境下的协同治理研究创新应用了演化博弈、内容分析和协同度测量等研究工具。在内容主题上,中国情境下的协同治理研究发掘了特色化协同治理逻辑链条,重点关注了协同治理的正向影响。本文对国内外协同治理研究展开比较与分析,旨在加深对中国情境下协同治理的认知,并促进相关研究策略的创新发展,为该领域的深入探索提供助益。

    2025年01期 v.7;No.22 99-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下载次数:18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 “你是哥哥”:国家管理精英的家庭起源

    李强;叶昱利;

    本文研究个人出生顺序对成为管理精英的影响。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本文发现在多同胞家庭中,男性出生顺序越靠前,成为公共部门基层和高层管理精英的概率越高,这一现象在“二弟”群体中尤为显著,这与二弟作为事实长子的角色有关。进一步分析表明,当二弟有长姐时,同胞数量而非同胞性别结构显著影响其精英化概率。机制分析表明,非认知能力、教育水平、入党和参军是驱动出生顺序效应的主要机制,知青经历影响有限。本文的结论有两方面启示:一是公共政策制定者应该认识到出生顺序对其在做公共决策时的潜在影响;二是公共政策应该致力于帮助家庭更全面地理解子女数量而非性别结构对子女成长的深远影响,以此优化生育促进政策的设计。

    2025年01期 v.7;No.22 121-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下载次数:9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情感治理何以提升居民认同?——基于期望失验模型的解释

    范洋洋;吕晓俊;

    社区认同代表了社区共同体建设的核心要义,基层治理实践中,提升属地居民的认同是共同体建设的关键一环。情感治理在基层实践中的角色日益凸显,然而,相关研究仍局限于理论倡议或个案探讨的范畴,缺乏总体把握及对内在机制的深入分析。本研究采用两阶段问卷调查,收集了上海52个具有代表性的社区中854份有效样本,旨在探究情感治理实践如何通过提升居民治理绩效期望,进而增强居民社区认同的路径机制。嵌套样本(社区-居民)的跨层中介效应分析显示:(1)社区情感治理程度越高,越能提高居民的社区认同水平;(2)居民的社区治理期望、治理的绩效水平以及绩效期望差异,对提高居民社区认同均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其中绩效期望差异的直接效应最大;(3)社区治理期望、社区治理绩效、绩效与期望差异在情感治理与社区认同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其中社区治理绩效的中介效应最为显著。研究不仅揭示了情感治理实践提升社区认同的路径机制,更强化了情感治理在社区共同体建设中的角色。此外,研究还验证了期望失验模型三个维度对于情感治理与社区认同的差异化作用机制,对推进该理论在基层治理场景中的实践指导具有深远的意义。

    2025年01期 v.7;No.22 147-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下载次数:17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基于数字平台的全过程公众参与——结合平台数据与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

    王彤;张开平;庄明;

    借助数字技术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是一项重要且亟待深入探索的学术议题。本文聚焦于公众如何通过数字平台参与治理,以及哪些因素影响其数字参与意愿和实际行为。笔者使用C市参与式预算平台逾600万条匿名行为足迹,描摹公众参与预算分配全周期的实景概貌,并开展两轮问卷调查揭示公众数字参与的心理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平台为公众参与诉求表达、利益讨论、协商决策、执行监督和结果评议等各个环节提供了整合的参与平台和开放的参与机会,其中对激发公众诉求表达方面的效果尤为显著。技术赋能感知和技术效能感通过刺激内外部政治效能感提升了公众的数字参与意愿;外部效能感则是影响公众实际参与行为的关键心理因素。本研究旨在通过经验证据探究数字技术能否扩大基层公众参与,并推动平等、参与、协商和回应等民主价值实践。

    2025年01期 v.7;No.22 170-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9K]
    [下载次数:19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绩效激励、绩效压力与绩效评价:绩效光荣榜对绩效的跨层级影响

    包国宪;王智孝;

    绩效激励对绩效影响的层级外部效应尚待考察。本研究基于压力型体制,聚焦S省税务绩效管理,运用多层线性模型(HLM)与模糊断点回归(FRD),考察上级组织荣登绩效光荣榜对下级组织绩效提升的影响。本研究发现,上级组织榜上有名对下级组织绩效提升有负向影响,而且主要影响外管系统绩效提升。这一研究发现通过了严格的稳健性检验。在压力型体制下,这可以解释为,上级组织受到绩效激励,会对下级组织施加绩效压力,且对外管系统施加的绩效压力更大,对内设系统施加的绩效压力有限,而绩效压力对绩效提升有限制作用。辅以“三权”框架,通过对S省税务局内设系统绩效评价的案例考察,研究还发现,用自上而下的评价代替自评,可以更好地对内设系统施加绩效压力。本研究有助于丰富绩效激励跨层级影响方面的理论体系,对层级制组织中的绩效激励机制设计具有启示意义。

    2025年01期 v.7;No.22 198-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下载次数:1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医保整合能否促进县域医疗卫生资源均等化?——来自机会平等理论的经验

    许军;白欣宇;

    “碎片化”的医保体系是阻碍县域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均等化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梳理现有研究发现,当前医保整合存在对居民就医引导不足、群体间受益不均、区域间收益不均的问题,难以发挥对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笔者以机会平等理论为基础,提出提高全民医保待遇水平与县域区域分级诊疗相结合的医保整合建议。最后,运用合成控制法,分析机会平等理论视角下医保整合引导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作用。结果表明,整合能够提升县域层面每万人的病床数和医疗技术人员数,但对提升县域层面每万人的医疗机构数作用不显著,且存在潜在的负向影响。同时,政策的持续性不足。因此,未来医保整合应在关注医保弱势群体的同时,注重县域区域就医的引导,并优化激励制度,提升转诊服务水平。

    2025年01期 v.7;No.22 222-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4K]
    [下载次数:24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政府借助专家发声更有效吗?——一项自然灾害的调查实验

    郭施宏;谭欣;

    政府借助专家发声是否能获得更好的效果?本研究以“7·31北京暴雨”灾害事件为情境,基于叙事式政策框架和危机情境沟通理论,通过调查实验,比较了官员发声和专家发声对政府灾害处置公众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官员发声的公众满意度显著高于专家发声;第二,实名专家发声的公众满意度显著高于匿名专家发声,公众对专家的态度主要针对专家群体,而非个人;第三,公众的灾害经历对于政府灾害处置满意度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受灾影响大的公众在比较官员发声与专家发声时,表现出更大的满意度差异。在对政府声誉威胁较小的自然灾害情境中,政府借助专家发声的效果不如政府自己发声;如果政府借助专家发声,那么选择专家实名发声比匿名发声效果更好。本研究揭示了公众对官员和专家叙事的复杂态度,为政府危机决策和社会动员提供了实践思路,并通过理论融合深化了对叙事角色复杂性的理解。

    2025年01期 v.7;No.22 24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10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3 ]

观点

  • 从“治平异构”迈向“治平同构”——公共管理学科视域下的全球治理论析

    丁煌;吕嘉欣;

    以大历史观和大治理观为思维方式的“治平同构”是公共管理学科的视域所在。“治平异构”对全球公共管理学发展有抑制作用,其形成了效用假定下的实践与理论,忽略了霸权统摄的同构性。“治平同构”的多维面向体现为协调全球公共政治权威、国际公法和公共行政的共同结构,也表现为以平衡国家治理的全球性和全球治理的国家性为形式的相互构成,更进一步体现在“治平”共同作为上层建筑反作用于全球经济基础,可缓解因“治平异构”引发的双标困境。公共管理学科在“治平同构”中的前景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探索全球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路径,避免将各类本应置于协商合作中的事务不当地推入政治和司法环节;完善外资、技术、科学人才等对外政策研究,为中国民商事主体参与全球事务提供行为准则和方法指南;坚持全球公共事务管理的主权性,防范全球资本和私人集团侵蚀国家主权和安全;以质性研究方法和扎根理论更加深入地汲取各国的在地化治理知识,挖掘治理的文明特色;拓展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全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编码”使命,推动“新技术+治理”与“治理+新技术”,将其引入全球普惠事业。

    2025年01期 v.7;No.22 269-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7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讲好中国故事:“A:B——C”论文标题形式与概念建构实质

    李焕宏;邢丹;

    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尤其是公共管理学科,正兴起一种新的论文标题风格:“A:B——C”三项结构。如何确保这些标题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复杂,而能够真正贡献于研究品质的提升?本研究基于公共管理领域论文标题及相关信息的文本分析,发现标题新增的A元素通常用于概念化研究结论,可由单个或一组概念表达。通过划分信息来源(经验或理论)和所产生的知识类型(描述性或解释性),相关概念可分为四类——隐喻概念、经验法则概念、描述性概念和分析性概念。每类概念在知识生产和传播效力上各有其优势。为了进一步发挥新形式标题作用,促进其形式与概念建构实质的统一,本研究进一步提出四种概念的理论化改进方向:借助结构隐喻概念重塑经验现象的理解;通过叠加理论概念丰富经验法则概念的内涵;强化描述性概念的解构性维度;借用基础学科理论提升分析性概念的构建能力。本研究为中国治理经验的挖掘和本土理论概念的建构提供了范畴框架和规范建议。

    2025年01期 v.7;No.22 281-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7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公共管理评论》征稿启事

    <正>一、期刊简介《公共管理评论》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于2019年12月创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10-1653/D0,中文,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公共管理评论》前身是于2004年创办的同名连续出版物(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集刊)。新的期刊将继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办刊方向,刊载公共管理领域研究前沿、理论探讨、实证研究成果。期待与国内外其他公共管理学术平台一道,植根中国实践,面向国际前沿,促进学术共同体的形成,推动学科建设,服务于我国公共管理事业。《公共管理评论》坚持学术为本,遵循严格的学术标准,依据“双向匿名、学术回避”原则进行审稿工作,确保同行评议成为论文录用的核心依据。坚持“植根本土、面向世界”的学术立场,倡导“源于实践、指向实践”的实证学风,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

    2025年01期 v.7;No.22 3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