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刊导言

以行为视角与实验方法推进公共管理研究
 

张书维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行为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长;《公共管理评论》指导编辑、《行为公共管理与政策》特邀副主编

                                         
 

  《公共管理评论》拟开辟虚拟专刊,将过去已发表的相似主题文章集结再版,扩大其影响力、提高其关注度。首个虚拟专刊介绍近五年发表的“行为研究”与“实验研究”。诚然,二者是密切相关的;行为公共管理即以实验法为主要特色(张书维和李纾,2018),其中用的最多的是调查实验(Battaglio et al.,2019)。行为公共管理近年来的快速发展直接推动了实验方法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行为与实验公共管理” 虚拟专刊顺应这一趋势,总结过往相关成果,推进未来公管研究。
 

  本文梳理的文章均来自《公共管理评论》,纳入统计的范围从2020年第1期至2024年第1期。通过选择在标题、摘要、关键词或正文中出现“行为公共管理”与“实验法”的论文,最终筛选获得35篇(总计165篇,占比为21.2%)。这表明行为与实验公共管理逐渐成为公共管理大家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政府行为-公民体验-学科探讨”三齿轮模型(张书维和刘星,2022),从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两个角度来对这些论文进行简介。
 

一、研究主题
 

  三齿轮模型将政府行为按照组织内外的逻辑划分为公共组织行为和政策对象行为;公民体验涵盖公民的感知、态度与行为;学科探讨包括理论层面和方法层面。按照这一逻辑对研究文献的主题进行分类总结,具体结果如图1所示。下面将对各篇论文的主题进行概括。


图1 研究主题分类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一)政府行为
 

  内部的公共组织行为可以分为个体行为和组织行为。个体行为层面主要涉及个体感知、公共服务动机、偏好/偏见/歧视、担当作为和创新行为等主题研究。柯江林等(2022发现个体感知差异在包容性氛围与社区工作者职场精神力的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丰富了社区工作者队伍管理经验。汪光炜和卫旭华(2021探究了职业声誉感知和职业认同对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机制,完善了公共服务动机的前因研究。元帅等(2022研究了自由裁量权对街头官僚公共服务动机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挖掘了公共服务动机的可能前因。陈鼎祥(2024)基于非线性视角提出公共服务动机“过犹不及”效应的假设,揭示了公共服务动机的副作用。张俊琪和胡威(2023)关注不同人格特质的街头官僚的自由裁量权偏好差异,补充了个人因素对自由裁量权的影响视角。谭新雨和朴龙(2022阐释了基层领导干部担当作为“涓滴效应”的影响路径,论证了公务员担当作为的时代价值。彭川宇等(2022剖析了服务型领导对基层公务员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为激励基层公务员的创新行为提供实践指引。元帅等(2024)厘清了使命效价激发基层公务员创新行为的实现路径,扩展了创新行为的前因。谷志军和曾言(2023)揭示了纪检监察干部腐败行为的生成机理,充实了腐败行为研究的理论探讨。组织行为层面主要集中在问责,吴金兴和祝哲(2023)探究了避责逻辑、问责风险与基层官员协同治理行为的关系,为完善行政问责制度提供政策参考。
 

  外部的政策对象行为可以分为公共服务、政策/倡议和管理/行政。其中公共服务主要涉及公共服务提供这一方向。王丽丽和马亮(2021分析了宏观部门层面的组织特征和微观个体层面的公务员态度对公共服务合供意愿的影响,为推动公共服务合供提供现实启示。政策与倡议则是利用助推等行为手段干预政策执行。孙斐和徐淮智(2023)实证检验了公众话语风格与政府回应之间的因果关系,积极推动实现良善的政府回应。管理与行政主要包括繁文缛节和政策执行。郭金元等(2021进一步廓清了繁文缛节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并总结提出了繁文缛节的概念操作化及测量和三维控制理论模型,丰富了繁文缛节的理论基础研究。蔡锐星和胡威(2022聚焦危机情境下官僚特征对官僚亲社会违规行为倾向的影响,扩展了亲社会违规行为的危机情境研究。杨帆和张百缘(2022分析了配偶观点和执法对象违规情况对警察裁量决策的影响,为规范一线警察执法工作提供政策建议。
 

(二)公民体验
 

  公民感知是公民对政府行为的认知,主要包括风险感知和腐败感知。祝哲等(2022解释了政府信任对风险感知的影响机制,为风险沟通策略的有效制定提供实证支撑。李论和过勇(2024)补充了腐败感知的生成机理研究,为反腐败宣传工作提供借鉴。
 

  公民态度是公民对政府行为的情绪体验,主要涉及公共服务满意度、政策支持和认可及政府信任等话题。王思琦和郭金云(2020检验了问题顺序效应对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影响,反思了公共服务满意度测量的现实局限。李晓倩等(2023)建构并检验了公众友好型政府信息公开影响公众评价的理论框架,展示了公众友好型政府信息公开的积极影响。王思琦(2023证实了不同绩效信息组合下公众满意度的差异,为公共组织呈现绩效信息提供政策建议。秦川申和刘运喆(2023)为政策叙事影响公众对人脸识别技术的态度提供了实证依据,丰富了叙事政策框架的理论路径。刘展余和雷玉琼(2024)研究了政策叙事塑造与公众政策支持之间的关系,为提高公众政策支持提供实践启示。张书维等(2024)从社会公平视角出发研究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在获得社会许可中的关键作用,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提供了实证支撑。周豪和包国宪(2021探究了本土情境下公众信任政府绩效信息的影响因素,为政府绩效信息公开实践提供理论参考。雷叙川和饶万婷(2023)探讨了危机动员方式对民众政治信任的影响机制,对比分析了公共危机事件中不同动员方式的选择结果。李子豪等(2023)证实了不同的医疗信息来源渠道对患者信任的影响具有差异性,致力于推动实现医患关系的有效治理。李蓉蓉等(2023分析总结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促使民众政治态度发生转变的不同因素,提出了“多因素互嵌说”和“参照逻辑”。
 

  公民行为是公民对政府行为的反馈,由公众参与、遵从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等组成。苏宗伟等(2023探讨了社会公平感等个体因素与农村居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关系,揭示了农村居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成因。王焕和魏娜(2024)研究了政府资助对个体参与志愿服务的潜在影响,增进了相关学术讨论和实践经验。徐彪等(2020提出并检验了公众制度遵从行为的概念性框架,深化了对制度的感知、信任和遵从行为的理论认识和实践启迪。汪彦等(2023)发现描述性规范对疫苗接种意愿产生影响,提示应谨慎看待积极规范在该情境下对公民政策遵从的作用。郑桂贤等(2024)证实了公共危机中的政策叙事对亲社会行为的助推作用,为政策叙事框架在现实危机情境中的拓展提供实践指导。
 

(三)学科探讨
 

  理论层面的学科探讨主要是针对行为公共管理学科的思维碰撞,为行为公共管理的后续发展提供强劲动力。肖汉宇和吴玉洁(2020选取涉及公共服务动机、腐败行为等行为公共管理相关研究主题的四篇英文佳作进行评介,促进了行为公共管理学科内部的讨论交流。张书维和郭晟豪(2021聚焦行为公共管理学科中的组织行为研究,推介了四篇发表在公共管理国际顶刊上的论文,充分诠释了行为公共管理学将心理学及行为科学相关观点整合进公共管理学的特色。
 

  方法层面的学科探讨主要体现在对实验法应用的切磋交流,致力于推动公共管理领域研究方法的百花齐放。曾婧婧(2020通过评介国际顶尖期刊上采用实地实验方法的四篇前沿文章,为国内公共管理实地实验研究方法的应用发展提供经验启示。
 

二、研究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实验)方法就是(行为公共管理)研究者手里的利器。鉴于本虚拟专栏聚焦的是实验研究,因此这一部分按照:单一实验研究、混合实验研究、非实验的定量研究以及定性研究(含定性混合研究)四个大类来概括。


图2 研究方法分类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一)单一实验
 

  实验法一般包括调查实验、现场实验、实验室实验等实验类型,本虚拟刊的文章主要涉及前两种。调查实验也称问卷实验,因为它兼顾了问卷调查的外部效度和实验研究的内部效度,因此成为行为公共管理学最常用的实验方法。经常出现在政府信任(周豪和包国宪,2021李晓倩等,2023雷叙川和饶万婷,2023)、政策叙事(秦川申和刘运喆,2023郑桂贤等,2024刘展余和雷玉琼,2024)、公共服务满意度(王思琦和郭金云,2020王思琦,2023)、政策执行(蔡锐星和胡威,2022杨帆和张百缘,2022)等领域。同时也有部分调查实验研究关注政府行为层面的公务员行为偏好(张俊琪和胡威,2023)和公务员担当作为(谭新雨和朴龙,2022),以及公民体验层面的遵从行为(汪彦等,2023)、腐败感知(李论和过勇,2024)、公众参与(王焕和魏娜,2024)等主题。现场实验也称实地实验,具有更高的生态效度。孙斐和徐淮智(2023)便是基于中国140个市长信箱开展了一项实地实验研究。
 

(二)混合实验
 

  实验和非实验的结合主要是指在实验部分采用调查实验,非实验部分采取调查研究的方式开展。在实验部分,汪光炜和卫旭华(2021采用组内和组间两种实验设计验证假设,元帅等(2022则是采用单因素组间设计验证假设。在非实验部分,两者均是在调查实验的基础上采用调查研究收集数据再次论证假设。
 

(三)非实验的定量研究
 

  非实验的定量研究包括利用问卷进行的调查研究和利用官方统计资料进行的数据分析。利用问卷进行的调查研究一般以公务员或公民等特定群体为研究对象,在公共管理领域得到了普遍应用。以公务员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文献涵盖个体感知(柯江林等,2022)、个体动机(陈鼎祥,2024)、个体态度(王丽丽和马亮,2021)、个体行为(元帅等,2024)等微观领域。以公民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文献聚焦公民感知(徐彪等,2020祝哲等,2022)。基于官方统计资料进行的数据分析即利用现有的二手数据开展定量分析,其中二手数据来源较为广泛,典型的有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苏宗伟等,2023)、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7)(李子豪等,2023)。
 

(四)定性研究(含定性混合研究)
 

  案例研究是一种典型的定性研究方法。谷志军和曾言(2023)以落马纪检监察干部的忏悔内容和在任纪检监察干部的访谈资料为研究对象,通过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对纪检监察干部的腐败行为进行深度剖析。非案例研究主要包括观点类文章和除案例研究外的其他定性研究。郭金元等(2021总结归纳了关于繁文缛节的理论观点和概念模型。李蓉蓉等(2023则是通过电话访谈和扎根理论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政治态度的变化进行深描。
 

  混合研究通常是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的研究。三篇文献均遵循先定性后定量的套路,其中两篇是在案例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理论框架和研究假设,而后通过调查实验进行定量分析(吴金兴和祝哲,2023张书维等,2024)。彭川宇等(2022则是在结构化访谈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开展调查研究。
 

  在以上四种研究方法分类的基础上,还有三篇佳作推介带来研究选题和研究方法的归类分析。三篇文章评介从行为公共管理学(肖汉宇和吴玉洁,2020张书维和郭晟豪,2021)和实地实验法(曾婧婧,2020)入手各自剖析四篇发表在英文顶刊上的论文,指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能性与着眼点。
 

  本期虚拟专刊“行为与实验公共管理”将行为视角与实验方法结合,既是对公共管理领域内理论研究的创新性发展,亦是对政民互动情境下现实问题的及时性回应。相信未来会有更多“行为与实验公共管理”方向指引下的佳作涌现。

虚拟刊所涉文献(35篇,按发表时间先后排序)

 

王思琦, 郭金云. 2020. 公共服务满意度测量的问题顺序效应: 来自一项嵌入性调查实验的证据[J]. 公共管理评论, 2(1): 92-115.

 

肖汉宇, 吴玉洁. 2020. 研究选题与方法: 2020年第二季度公共管理研究佳作评介[J]. 公共管理评论, 2(3): 132-150.

 

徐彪, 张士伟, 郭宏骞, 等. 2020. 公众疫情防控制度感知对遵从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 公共管理评论, 2(4): 24-49.
 

曾婧婧. 2020. 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实地试验: 最新代表性研究及探讨[J]. 公共管理评论, 2(4): 190-213.

郭金元, 陈志霞, 元帅. 2021. 重新审视繁文缛节: 概念和测量及其三维控制模型[J]. 公共管理评论, 3(1): 91-121.


汪光炜, 卫旭华. 2021. 职业声誉感知何以影响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 被调节的中介模型[J]. 公共管理评论, 3(2): 105-129.

周豪, 包国宪. 2021. 信息来源、信息一致性与公众对政府绩效信息的信任——基于调查实验的发现[J]. 公共管理评论, 3(3): 5-32.

张书维, 郭晟豪. 2021. 行为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公共组织行为问题: 最新代表性研究及探讨[J]. 公共管理评论, 3(3): 160-184.

王丽丽, 马亮. 2021. 组织特征、公务员态度与公共服务合供意愿: 东部某市的调查研究[J]. 公共管理评论, 3(4): 80-104.

元帅, 陈志霞, 郭金元. 2022. 自由裁量权对街头官僚公共服务动机的作用机理:被调节的中介模型[J]. 公共管理评论, 4(1): 126-151.

柯江林, 张继争, 丁群. 2022. 职场精神力视角下包容性氛围对多样化社区工作者的影响效应: 一个跨层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公共管理评论, 4(1): 152-177.

蔡锐星, 胡威. 2022. 公共危机情境下官僚的亲社会违规行为倾向: 一项调查实验研究[J]. 公共管理评论, 4(2): 5-42.

谭新雨, 朴龙. 2022. 为担当者担当: 基层领导干部担当作为的“涓滴效应”研究[J]. 公共管理评论, 4(2): 43-70.

杨帆, 张百缘. 2022. 配偶观点、违规历史对一线警察处罚裁量决策的影响[J]. 公共管理评论, 4(2): 71-98.

祝哲, 张楠, 张静, 等. 2022. 新冠肺炎疫情中政府信任如何影响公众风险感知?——媒介依赖的调节作用[J]. 公共管理评论, 4(3): 47-69.

彭川宇, 梁艳, 袁国平. 2022. 服务型领导与基层公务员创新行为: 职业认同与职业韧性的链式中介作用[J]. 公共管理评论, 4(4): 52-76.

苏宗伟, 姚祈春, 李欢. 2023. 社会公平感如何影响农村居民制度化政治参与?——基于五期CGSS的实证研究[J]. 公共管理评论, 5(1): 95-117.

李蓉蓉, 李晓丹, 段萌琦. 2023.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政治态度的变化路径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J]. 公共管理评论, 5(2): 95-116.

汪彦, 魏雨捷, 张书维. 2023. 描述性规范对流感疫苗接种意愿的影响: 风险感知的中介和参照群体的调节[J]. 公共管理评论, 5(2): 138-161.

秦川申, 刘运喆. 2023. 人脸识别风险沟通中叙事情节的作用: 基于一项调查实验[J]. 公共管理评论, 5(3): 31-56.

李晓倩, 刘小雨, 戴乐融. 2023. 公众友好型政府信息公开: 理论构建与实证检验[J]. 公共管理评论, 5(3): 57-83.

雷叙川, 饶万婷. 2023. 危机动员方式何以影响政治信任?——一项基于列举实验的研究[J]. 公共管理评论, 5(3): 84-107.

谷志军, 曾言. 2023. 纪检监察干部腐败行为的生成机理——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J]. 公共管理评论, 5(3): 108-130.

吴金兴, 祝哲. 2023. “行为人”视角下的避责逻辑与协同治理——一项情景实验[J]. 公共管理评论, 5(3): 131-151.

王思琦. 2023. 绩效信息理解难度与参考服务质量对满意度的影响[J]. 公共管理评论, 5(4): 25-51.

张俊琪, 胡威. 2023. 于情还是于理?街头官僚人格特质与自由裁量权偏好[J]. 公共管理评论, 5(4): 77-103.

孙斐, 徐淮智. 2023. 网络空间的“语言游戏”: 公众话语风格与政府回应[J]. 公共管理评论, 5(4): 104-127.

李子豪, 顾海, 顾淑燕. 2023. 医疗信息来源渠道如何影响患者信任——基于网络媒介与就医经历的对比分析[J]. 公共管理评论, 5(4): 128-152.

李论, 过勇. 2024. 媒体报道内容如何影响腐败感知?——基于调查实验的实证发现[J]. 公共管理评论, 6(1): 46-65.

王焕, 魏娜. 2024. 政府资助对公众参与志愿服务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 公共管理评论, 6(1): 66-87.

郑桂贤, 欧昊麟, 钟爽. 2024. 公共危机中政策叙事如何助推亲社会行为——一项调查实验[J]. 公共管理评论, 6(1): 88-116.

陈鼎祥. 2024. 非“黑”即“白”?公共服务动机的非线性影响研究[J]. 公共管理评论, 6(1): 117-139.

元帅, 陈志霞, 刘熙. 2024. 使命效价对基层公务员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J]. 公共管理评论, 6(1): 140-164.

刘展余, 雷玉琼. 2024. 政策叙事中的受害者与公众政策支持: 基于助推型减碳政策的实验研究[J]. 公共管理评论, 6(1): 165-191.

张书维, 张子露, 邹伟. 2024. 社会许可的理论机制与实践逻辑——一个关于环境邻避项目的混合研究[J]. 公共管理评论, 6(1): 192-222.


参考文献
张书维, 李纾. 2018. 行为公共管理学探新: 内容、方法与趋势[J]. 公共行政评论, 11(1): 7-36.
Zhang S W, Li S. 2018. Exploring behavioral public administration: Content, method and trend[J].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11(1): 7-36. ( in Chinese )
张书维, 刘星. 2022. 行为公共管理研究的主题、方法与反思——基于2016-2021年SSCI/CSSCI来源期刊及JBPA相关文献的分析[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7(5): 37-62.
Zhang S W, Liu X. 2022. The topic, method and reflection of behavioral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 analysis of related studies based on SSCI/CSSCI—indexed journals(2016-2021) and JBPA[J]. 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37(5): 37-62. ( in Chinese )
Battaglio Jr R P, Belardinelli P, Bellé N, et al. 2019. Behavioral public administration ad fontes: A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bounded rationality, cognitive biases, and nudging in public organizations[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79(3): 304-320.

 

                                                                                                                                                                                            (下载全文)

 

 

 

 

 

 

 

 

 

 

                                                                                                                                                           

上一篇:第二期:基层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