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领导力提升——中国MPA教育培养方向的新探索Improving Public Leadership:A New Exploration into the Mission of China's MPA Education
彭宗超,王亚林,薛澜,巫永平
摘要(Abstract):
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变革迫切需要把提升公共领导力纳入MPA教育培养的方向。第一,本文界定了公共领导力的概念并提出其涵盖的战略决策、监督执行、沟通协作、危机管理及变革创新五项要素;第二,对国外6所名校的MPA培养目标进行了比对分析,发现突出公共领导力培养、形成独特领域的领导力、推动公共领域的变革是这些高校普遍关注的要点;第三,通过网络调查的研究方式,根据对公共领导力重视程度的不同,将我国现有MPA培养单位的目标定位划分为全国宽泛性、现代管理者、特定管理者、公共领导者四类;第四,回顾了清华MPA公共领导力培养目标的形成及其理念纳入整个培养体系的过程,并通过问卷调查了学生及用人单位的态度,发现83%的学生认可清华的培养目标,78.6%的用人单位认为受教育后员工的工作绩效提升较大;第五,从公共领导力培养目标设定的原则、培养体系构建的方法及步骤等方面提出了的建议。
关键词(KeyWords): 公共领导力;MPA教育;培养方向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课题“中国MPA教育改革”(编号:110100013)阶段成果
作者(Author): 彭宗超,王亚林,薛澜,巫永平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网站:http://www.mpa.org.cn/gympa_displaynewsl.asp?id=66.
- ②杨士秋.继往开来务实创新,不断推进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新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09(8):26.
- ③沈勇,曹峰,彭宗超.我国公共管理硕士(MPA)培养目标再定位的思考与实践[J].公共管理评论,2014(16):126—129.
- ④比较突出的是英国,其设置的六大指标包括:①提供目标与指导(Giving Purpose and Direction);②产生个人影响(Making a Personal Impact);③战略性地思考(Thinking Strategically),④最大化地利用人力资源(Getting the Best from People);⑤学习与改进(Learning and Improving);⑥着眼与提供(Focusing on Delivery)。梁江.被遗忘的改革:发达国家公共部门领导力提升运动[J].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3):46.
- ①吴维库,富萍萍,刘军.基于价值观的领导[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 ②刘澜.领导力沉思录[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序一第1页.
- ③Rogers H,Gold J Frearson M,Holden,R.(2003).The rush to leadership:Explaining leadership Development in the public sector.Working paper Leeds Business School.(Paper submitted for publication).
- ④马建新.有效领导力的构成及提升途径[J].理论界,2007(1):48.
- ⑤吴江,张敏.应对公共危机与挑战构建面向未来的领导力[J].行政论坛,2014(5)125:76-77.
- ⑥[美]詹姆斯·库泽斯、巴里·波斯纳.领导力(第4版)[M].李丽林、张震、杨振东,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 ⑦中国科学院“科技领导力”课题组.领导力五力模型[J].领导科学,2006(9):22.
- ①胡月星.领导人才测评[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8:21.
- ②NASPAA最早成立于1970年,曾是美国公共管理院校之间的专业联合组织(原名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Affairs)。
- ③http://www.naspaa.org/students/faq/faq.asp#question_l[14]。
- ④娄成武,杜宝贵.中美MPA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比较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2(2):16—20.
- ⑤小铭.北欧MPA教育中领导能力的培养[J].现代企业教育,2003(1):50.
- ①刘朔,杜海峰,李秀兵.能力导向的美国MPA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8):64.
- ①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MPA教育发展报告(1999-2009).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 ②国务院学位办关于设置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的说明.1999.5.http://www.mpa.org.cn/displaynews2.asp?id=243。
- ①沈勇等.我国公共管理硕士培养目标再定位的思考与实践[J].公共管理评论,2014(16):125—133.
- ②沈勇,程文浩.中美MPA教育发展比较:基于互联网调查的研究[J].公共管理评论,2011(11):48—57
- ③王乐夫,周超.哈佛MPA教育模式在中山大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行政管理,2005(9);67.
- ①NASPAA过去曾经是美国公共管理院校之间的专业联合组织。NASPAA认证是一种自愿参加,以使命驱动、过程监控和结果导向为基准的认证,突出强调公共服务价值与能力的定位与落实,涉及目标定位、治理结构、教师表现、学生学习、资源配置、沟通渠道和学生服务七大方面,旨在通过一整套严格的评估程序测评公共管理教育项目的专业教育质量,以确保向公共部门输送有公共服务精神和相关竞争力及高技能的优质硕士毕业生。
- ②沈勇,程文浩.中国MPA教育:十年总结与未来展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6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