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尺竞争与不出事:公共服务提供中的条块关系——以上海市X区物业管理深化改革为例Yardstick Competition Without Incidents:Tiao-Kuai Relations in Public-Service Delivery——A Case Study of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of Property Management in X-District of Shanghai
李利文
摘要(Abstract):
条块关系是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影响因素,"条条"和"块块"分别遵循标尺竞争和不出事的运行逻辑。本文采用观察法和文献分析法,对X区物业管理深化改革个案中的话语和行为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在常规型治理时期,"条条"倾向于采取动员、调研、咨询和总结四种推动策略,而"块块"则倾向于采取摆架势、表态度、吐苦水和亮优势四种应对策略,在条块之间形成较大张力的情况下,政府机制通过内部各个部门主体之间的博弈和协调,选择了树立典型、组织复制和政府购买等符合双方利益的策略和措施。基于案例分析,本文认为在未来的公共服务供给改革中,既不能过于注重对"条条"权力的压缩,也不能简单地对"块块"进行赋权,而应该根据条块特点和公共服务性质进行合理的机制设计,推动条块之间合作共赢。
关键词(KeyWords): 公共服务供给;条块关系;标尺竞争;不出事;物业管理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地方重大民生专项规划编制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13AZD08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市场机制创新研究”(15BZZ059)的研究成果
作者(Author): 李利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周志忍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105~107页。
- (2)[美]莱斯特·M.萨拉蒙:《公共服务中的伙伴关系——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田凯译。商务印书馆,2008,第51页
- (3)[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第51~52页。
- (4)何艳玲:《从“科层式供给”到“合作化供给”——街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个案分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655~660页。
- (5)渠敬东:《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第113~130页。
- (1)王辉:《合作治理的中国适用性及限度》,《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第11~20页。
- (2)敬义嘉:《从购买服务到合作治理——政社合作的形态与发展》,《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7期,第54~59页。
- (3)丁元竹:《扩大内需的结构和体制约束因素: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管理评论》2006年第5期,第109~127页。
- (4)张新文、李文军:《论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趋中”供给及治理取向》,《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第42~47页。
- (5)王永钦、张晏、章元、陈钊、陆铭:《中国的大国发展道路——论分权式改革的得失》,《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第4~16页。
- (6)周飞舟:《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第100~115页。
- (1)王哲、顾昕:《标尺竞争:政府管制与购买的激励效应》,《公共行政评论》2015年第6期,第9~24页。
- (2)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第36~50页。
- (3)何艳玲、郑文强:《“回应市民需求”:城市政府能力评估的核心》,《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第56~65页。
- (4)陈水生:《城市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研究:一个分析框架》,《复旦公共行政评论》2014年第2期,第110~128页。
- (5)贾康、苏京春:《“三驾马车”认知框架需对接供给侧的结构性动力机制构建——关于宏观经济学的深化探讨》,《全球化》2015年第3期,第63~69页。
- (1)马力宏:《论政府管理中的条块关系》,《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4期,第68~74页。
- (2)陶振:《基层治理中的条块冲突及其优化路径》,《理论月刊》2015年第1期,第100~106页
- (3)D.Mookherjee,"Optimal Incentive Schemes with Many Agents,"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84(3),pp.433-446.
- (4)B.J.Nalebuff,J.E.Stiglitz,"Prize and Incentives;Towards a General Theory of Compensation and Competition,"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83(1),pp.21-43.
- (5)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第36~50页。
- (1)周雪光:《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6期,第1~21页。
- (2)折晓叶、陈婴婴:《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第126~148页。
- (1)折晓叶、陈婴婴:《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第126~148页。
- (2)渠敬东:《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第113~130页。
- (3)李元珍:《对抗、协作与共谋:条块关系的复杂互动》,《广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第201~210页。
- (4)周雪光:《从“官吏分途”到“层级分流”:帝国逻辑下的中国官僚人事制度》,《社会》2016年第1期,第1~33页。
- (5)周雪光:《运动型治理机制: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再思考》,《开放时代》2012年第9期,第105~125页。
- (6)[英]斯蒂芬·贝利:《地方政府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左昌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6~7页。
- (1)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第1~38页。
- (2)贺雪峰、刘岳:《基层治理中的“不出事逻辑”》,《学术研究》2010年第6期,第32~37页。
- (3)钟伟军:《地方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不出事”逻辑:一个分析框架》,《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9期,第36~41页。
- (4)刘明兴、徐志刚、刘永冬、陶然:《农村税费改革、农民负担与基层干群关系改善之道》,《管理世界》2008年第9期,第82~89页。
- (1)于建嵘:《基层立场》,上海三联书店,2010,第207页。
- (2)周雪光:《从“官吏分途”到“层级分流”:帝国逻辑下的中国官僚人事制度》,《社会》2016年第1期,第1~33页。
- (3)刘重春:《“为官不为”成因及治理:基于等报酬原理》,《中国行政管理》2016年第1期,第14页。
- (4)刘骥、熊彩:《解释政策变通:运动式治理中的条块关系》,《公共行政评论》2015年第6期,第88~112页。
- (1)陈国权、毛益民:《第三区域政企统合治理与集权化现象研究》,《政治学研究》2015年第2期,第45~54页。
- (2)陈水生:《项目制的执行过程与运作逻辑——对文化惠民工程的政策学考察》,《公共行政评论》2014年第3期,第133~156页。
- (1)朱光磊、张志红:《“职责同构”批判》,《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101~112页。
- (2)饶常林、常健:《我国城市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变迁与制度完善》,《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2期,第85~88页。
- (3)容志:《城管困境、执法危机与治理结构变迁——关于条块分割与城市综合执法机制的实证研究》,《复旦公共行政评论》2007年第3辑,第151~166页。
- (1)折晓叶、陈婴婴:《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第126~148页。
- (1)[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胡国成、赵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第189页。
- (1)渠敬东、周飞舟、应星:《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第104~127页。
- (2)折晓叶:《县域政府治理模式的新变化》,《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第121~139页。
- (3)王宁:《代表性还是典型性?——个案的属性与个案研究方法的逻辑基础》,《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5期,第123~1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