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公开协商在基层治理实践中的挑战与前景——温岭“民主恳谈”的启示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to Improve Chinese Local Governance by Public Deliberation of Interest Issues—A Study on the “Democratic Forum” in Wenling
李光永
摘要(Abstract):
本文试图补充对公开协商对话的经验理解以及关于如何在中国基层治理中有效运用利益公开协商实践的讨论。考察了通过公开协商对话形式探索基层议事机制的"民主恳谈"案例,从组织权力调整和操作程序设计两个方面图解公开协商实践的丰富路径,同时从协商对话质量、最终决策形式以及议程可持续性考察不同路径的实践效果。分析表明,公开协商对话形式在中国基层治理中的运用面临重大挑战,并不能简单地达成实质性效果,而应对挑战的务实之路在于协调推进组织权力调整和操作程序设计的配套改革。从而,利益公开协商在中国基层治理中具有潜在的广阔运用前景,对此本文进一步基于案例分析讨论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KeyWords): 利益公开协商;组织权力调整;操作程序设计;基层治理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洪范调研小基金
作者(Author): 李光永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②本文所指的“治理”,并不是强调其相对于政府和统治而言的多中心治理结构方面,而是强调其作为政治问题的解决手段(Jessop Bob.State theory:putting the Capitalist state in its place.Pennsylvania: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ty Press,1990:317.)。治理变革的重点不在于打破既有政治基础以塑造多中心的权力结构,而是基于现有政治结构的较为温和的权力运转改革,寻求解决执政现实问题的治理手段。
- ③王洪树.国内关于协商民主理论的研究综述现实启迪、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社会科学,2008(3):96-104.
- ④陈家刚.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学习与探索,2007(2):45-55.俞可平.协商民主:当代西方民主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学习时报,2006-11-06.
- ⑤周红云.协商政治、政治协商与协商民主:一个文献回顾,http://www.chinarcform.org.cn/gov/governance/Forward/201012/t20101220_55557.htm,2010.
- ⑥景跃进.行政民主:意义与局限一温岭“民主恳谈会”的启示.浙江社会科学,2003(1):27-30.王浦劬.民主恳谈,是一种原创性的民主载体//慕毅飞,陈奕敏.民主恳谈——温岭人的创造.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1-7.
- ⑦谢庆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拓展——论温岭市的“民主恳谈”.浙江社会科学,2003(1):18-23.
- ⑧贾西津.中国参与式民主的新发展——浙江温岭民主恳谈会创新模式分析.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08446,2005.
- ⑨何俊志.民主工具的开发与执政能力的提升——解读温岭“民主恳谈会”的一种新视角.公共管理学报,2007(3):102-109.
- ⑩陈剩勇.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浙江社会科学,2005(1):26-30.
- [11]陈朋.民主恳谈:生长在中国改革土壤中的协商民主实践——基于浙江温岭民主实践的案例分析.中国软科学,2009(10):1-12.
- [12]陈朋.国家推动与社会发育:生长在中国乡村的协商民主实践.华东师范大学,2010.
- [13]蔡峰.论中国语境下协商民主的功能与空间——基于工资集体协商的温岭“实验场景”.公共管理学报,2009(4):25-30.
- [14]任中平.四川的选举民主与浙江的协商民主——我国基层民主发展模式的一项比较研究.探索,2011(1):65-76.
- [15]刘巧红.温岭“民主恳谈”的宪政意义.法治研究,2009(4):60-64.
- [16]郎友兴.商议式民主与中国的地方经验:浙江省温岭市的“民主恳谈会”.浙江社会科学,2005(1):31-36.
- [17]郎友兴.中国式的公民会议:浙江温岭民主恳谈会的过程和功能.公共行政评论,2009(4):48-70.
- [18]罗重谱.后现代公共行政视域下的基层民主实践以浙江温岭“民主恳谈”为例.当代社科视野,2009(2):14-18.
- [19]陈朋.协商合作: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趋向和选样浙江温岭案例启示.中国外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1(2):122-127.
- [20]何包钢.协商民主:理论、方法和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 [21]詹姆斯·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黄相怀,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 [22]约·埃尔斯特.协商民主:挑战与反思.周艳辉,泽.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 [23]约翰·S.德霄泽克.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丁开杰,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 [24]詹姆斯·菲什金,彼得·拉斯菜特.协商民主论争.张晓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 [25]毛里西奥·帕瑟林·登特里维斯.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王英津,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 [26]政治权力可以区分为组织控制、信息锋理、物质资源支配三大方面。历史中的政治转型过程则通常表现为统治者存这三大权力领域上有所Ⅸ别地向社会开放准入。
- [27]Arnstein R Sherry.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1969,35(4),216-224.
- [28]谢里尔·西姆瑞尔·金,凯瑟琳·M.非尔带,布丽舒特·奥尼尔·苏赛尔.参与问题:通向公共行政中真正的公民参与.
- [29]王巍,牛美丽.公民参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5-58.
- [30]与时任松门镇委书记朱从才的访谈,2008年。
- [31]与时任松门镇委书记朱从才的访谈,2008年。
- [32]与时任牧屿锁委书记金小云的访谈,2008年;与当时长期推动“民主恳谈”探索的温岭市委宣传部陈奕敏的访谈,2008年。
- [33]中共温岭市委宣传部.民主恳谈温岭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共温岭市委宣传部.民主恳谈温岭人的创造,2003:24.
- [34]中共温岭市委.中共温岭市委关于在我市非公有制企业开展“民主恳谈”活动的意见.2000.
- [35]2002年,松门镇颁发了一系列恳谈议事方案和群众问题回应处理细则,对必须召开“民主恳谈”会的项目要求、会议的程序、参加会议的主体、会议意见的落实监督、“民主恳谈”的领导组织都作出了明确的规范性要求(见2002年松门镇委镇政府《民主恳谈——温岭市松门镇扎实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15~49页)。同年,温峤镇也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对必须召开“民主恳谈”会的项目要求、会议的程序、参加会议的主体、会议意见的落实监督作出了明确的规范性要求(见2005年温峤镇委镇政府《民主潮涌温峤》2~50页)。后来,温岭市委向下转发了这些文件。
- [36]对当时长期推动“民主恳谈”探索的温岭市官员陈奕敏和慕毅飞的访谈,2008年。
- [37]中共温岭市委.中共温岭市委关于进一步深化“民主恳谈”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意见.2002.
- [38]该恳谈会内容参考《“竹盖线碰化改造”民主恩谈会概要》,见温峤镇委、镇政府.民主潮涌温峤,2005.
- [39]与时任温峤镇书记陈金法的访谈,2008年。
- [40]与陈奕敏的访谈,2008年。
- [41]与陈金法的访谈,2008年。
- [42]史雪莲.温岭市新河镇2008年度财政预算调整民主恳谈过程观察//李凡.温岭试验与中国地方政府公共预算改革.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111-119.
- [43]主要是新河镇人大提供的电子文档,包括《新河镇2008年财政预算民主恳谈会议记录》,以及社会事业组、经济发腱组和村镇建设组的《预算草案初审情况报告》。
- [44]温岭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关于长屿羊毛衫行业计件工资单价的形成和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有关做法.2003.
- [45]泽国镇党委、政府.泽国镇2006年扁屿村新农村建设协商“民主恳谈”资料汇编.2006.
- [46]何包钢,王春光.中国乡村协商民主: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3):56-73.
- [47]何包钢.协商民主:理论、方法和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90-204.
- [48]何包钢.协商民主:理论、方法和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05-221.
- [49]泽国镇委、镇政府.泽国镇2008年公共财政预算“民主恳谈”资料汇编.2008.
- [50]本文不对抽样协商民主决策的实践效果做深入细致的讨论,仅与“民主憋谈”其他实践类型进行一般的定性比较。
- [51]乔恩·埃尔斯特.市场与论坛:政治理论的三种形态//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陈家刚,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26
- [52]于根·哈贝马斯.作为程序的人民主权//詹姆斯·博曼,戚廉·雷吉.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陈家刚,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43.
- [53]詹姆斯·博曼,威廉·霄吉.//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陈家刚,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4-5.
- [54]朱迪思·斯夸尔斯.协商与决策:双轨模式中的非连续性//毛里西奥·帕瑟林·登特里维斯.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王英津,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80-88.
- [55]弗兰克·I.米歇尔曼.人们如何订立法律?——协商民主批判//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陈家刚,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07-126.
- [56]陈家刚.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学习与探索,2007(2):45-55.
- [57]俞可平.协商民主:当代西方民主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学习时报,2006-11-06.
- [58]何包钢.中国协商民主制度.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13-21.
- [59]周红云.协商政治、政治协商与协商民主:一个文献回顾.http://www.chinareform.org.cn/gov/governance/Forward/201012/t201 01220_55557.htm,2010.
- [60]吴建华,郭智勇.协商民主的路径——公共权力制约的民主选择.学海,2009(5):84-89.朱勤军.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协商民主探析.政治学研究,2004(3):58-67.
- [61]詹姆斯·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黄相怀,泽.北京市: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113.
- [62]朱迪思·斯夸尔斯.协商与决策:双轨模式中的非连续性//毛里西奥·帕瑟林·登特里维斯.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王英津,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99.
- [63]Fishkin James S.He Baogang,Luskin Robert C.et al.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an unlikely place:deliberative polling in China.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2010,40(2);435-448.
- [64]Fishkin James S,He Baogang,Siu Alice,Public consultation through deliberation in China:the lirst Chinese deliberative poll//Leib Ethan J,He Baogang.The search for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China.New York,NY.:Palgrave Macmillan,2006:229-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