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社会矛盾治理能力与绩效的实证研究——以重庆市为例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onflict Capacity and Performance of Local Governance—The Chongqing Example
陈升,张建,梁平
摘要(Abstract):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增多、复杂性增强,政府治理压力不断加大。地方政府充当处理社会矛盾的协调者和关键角色,其社会矛盾治理绩效如何?哪些政府能力制约地方政府社会治理绩效的提高?本文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建立分析框架,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收集重庆市10余个区县1172份公众问卷数据,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善后维稳能力对于社会矛盾治理绩效产生显著作用最大,社会参与治理能力次之,舆情引导能力与应急处理能力同样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地方政府在社会矛盾治理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善后维稳能力与社会参与治理能力,同时提高舆情引导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
关键词(KeyWords): 社会矛盾;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治理绩效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编号:CDJKXB13003);; 重庆市“十三五”规划前期重大课题“‘十三五’重庆社会矛盾及创新社会治理研究”
作者(Author): 陈升,张建,梁平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沧南.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实事求是[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4).
- 陈荣卓,颜慧娟.法治视域下的社会治理:区域实践与创新路径[J].江汉论坛,2013(12).
- 陈升.汶川特大地震五大极重灾区政府应急能力评价研究——基于受灾群众评价视角[J].公共管理评论,2009(1).
- 陈升,毛咪,刘泽.灾后重建能力与绩效的实证研究——以汶川地震灾区县级政府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8).
- 程关松.在法治中国理念引领下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以纠纷的解决为中心[J].江西社会科学,293(11).
- 胡联合,胡鞍钢,魏星.国家治理:社会矛盾的实证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 黄建洪.现代化进程中的政府能力发展:一般规律与中国选择[J].社会科学研究,2010(4).
- 黄显中,何音.迈向公共治理的共和路径[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O(5).
- 黄毅峰.再论政府能力及其提升的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2011(1).
-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G.宾厄姆·小鲍威尔.比较政治:一种发展观点[M].波士顿:小布朗公司,1966.
-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 金太军,徐婷婷.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政府协调能力:框架、问题与思路[J].学习与探索,2013(5).
- 李国青.政府能力的多维审视与重新解读[J].求索,2011(9).
- 李宏斌,惠晓峰.对失地农民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及其对策的思考[J].兰州学刊,2008(2).
- 廖业扬.论政府公共危机治理能力的再造[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 刘兆鑫,高卫星.政府能力建设的四维要素论[J].河南社会科学,2011(1).
- 楼苏萍.地方治理的能力挑战:治理能力的分析框架及其关键要素[J].中国行政管理,2010(9).
- 迈克尔,里杰斯特.危机公关[M].陈向阳,陈宁,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 彭剑.应对重大危机:政府信息如何传播与管理——由“汶川大地震”引出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8).
- 乔耀章.基层民主:一个需要重点推出的“综合演兵场”[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4).
- 任吉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认识之正误[J].学术界,1999(4).
- 人民出版社编.中国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 任维德.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府能力开发与建设[J].中国行政管理,2011(11).
- 史云贵,刘晓燕.中国基层社会践行“公民治理”的障碍及可行性路径探析[J].天津社会科学,2009(5).
- 孙柏瑛.社会管理与政府能力建构[J].南京社会科学,2012(8).
- 孙健,孙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阈下的政府能力建设[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 唐忠新.社区治理国家治理的基础性工程[N].光明日报,2014-04-04(11).
- 王绍光.民族主义与民主[J].公共管理评论.2004(1).
- 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 王学杰.对中国政府能力开发的思考[J].理论探讨,2012(3).
- 王永平.陆学艺的社会建设理论概述[J].探求,2013(6).
- 温铁军,董筱丹.村社理性:破解“三农”与“三治”困境的一个新视角[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4).
- 吴国光.国家、市场与社会[M].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
- 吴巧瑜.转型期民间商会组织的角色与功能——从合作主义的理论视角分析[J].学术研究,2007(8).
- 向德平,申可君.社区自治与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重构[J].甘肃社会科学,2013(2).
- 向良云.非常规群体性突发事件、演化机理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2.
- 熊春林,周晓红,米正华.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建设与人民内部矛盾化解[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 熊培云.重新发现社会[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 熊雪如,安树伟.大力发展非政府组织——雪灾和地震之后的思考[J].城市,2009(3).
- 薛澜,张强.SARS事件与中国危机管理体系建设[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 杨立华.构建多元协作性社区治理机制解决集体行动困境——一个“产品一制度”分析(PIA)框架[J].公共管理学报,2007(2).
- 佚名.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访李忠杰教授[J].科学社会主义,2005(2).
- 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1).
- 郁建兴,任泽涛.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中的协同治理——一个分析框架[J].学术月刊,2012(8).
- 张海波.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的总体特征、生成逻辑与化解之道[J].学海,2012(1).
- 张康之,张乾友.合理性与合法性视角中的近代社会治理[J].河北学刊,2009(4).
- 张铭.乡土精英治理:当下农村基层社区治理的可行模式[J].理论参考,2009(4).
- 张维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措施的法理探讨[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 张昭国.从汶川大地震看信息公开与谣言的社会控制][J].社会科学辑刊,2008(4).
- 郑春勇,张苏敏.宽容视域下的网络社会治理——基于网络宽容度测量的实证研究.公共管理学报,2013(1).
- 朱力.变迁之痛——转型期的社会失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 左小麟.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控制能力建设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6).
- JoelS.Migda.Strong Societies and Weak State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9.
- John Coleman.Local Government Viability-Dothe Data Sspeak[C].Paper presented at American Society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National Conference,Chicago,Ⅲ.April2,1975.
- Judah Drob.Targets of the Program,Report of the OMB Study Committee on Policy Management Assistance[C].Background Papers and Resource Materials,Washington D,C.,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1975.
- Merton R.Anomie,Marshall B.Clinard.Anomia and Social Interaction.Anomie and Deviant Behavio[M].New York:Free Press,1964.
- Seeger Matthew W.Chaos and Crisis:Propositions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Crisis Communication[J].Public Relations Review,2002,28(4).
- ②中国社会科学网.新兴社会组织对社会治理的意义[EB/OL].http://www.cssn.cn/zzx/zgzz_zzx/201312/t20131204_894280.shtml.
- ①郑言、李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EB/OL].http://www.aisixiang.com/data/73146.html.
- ①值得说明的是,由于本文是重庆市“十三五”规划前期重大课题“‘十三五'重庆社会矛盾及创新社会治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在问卷设置过程中兼顾课题研究与学术研究需要,问卷还设置了重庆市社会矛盾现状的调查,而本文研究中没有纳入;表2中的操作变量是对问卷进行概念化操作后的表达,在问卷设置中是采用问题形式对受访者进行调查。
- ①学者:中国目前绝大多数社会矛盾可控可化解[EB/OL].中新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11-28/348953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