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间合作的类型与影响因素述评A Review of the Types and the Influence of Factors in Cooperation Among Local Governments
王郅强,王国宏
摘要(Abstract):
在地方政府间合作概念、内容、特征和本质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分别对地方政府间合作的类型和影响因素文献做了详尽的梳理。首先,从目标和事实两个维度梳理了地方政府间合作的类型,区分了合作的提出者和实施者。此外,从合作权威和合作目的不同将地方政府间合作具体划分四种类型;其次,从合作动力来源不同梳理了地方政府间合作的影响因素,认为地方政府间合作不仅受来自外部公共问题因素的影响,也受来自内部社会资源、社会资本和利益收益因素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因素的作用;最后,对已有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本研究有利于区分不同合作类型和明晰不同影响因素,对指导和促进中国地方政府间合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KeyWords): 地方政府间合作;合作类型;合作因素;合作
基金项目(Foundation): 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投标项目:“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政府治理研究”(编号:10ZD&040);; 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项目编号:2014ZZ037T)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 王郅强,王国宏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②谢庆奎.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7(1):26.
- ①彭彦强.论区域地方政府合作中的行政权横向协调[J].政治学研究,2013(4):40—49.
- ①汪伟全.地方政府合作[M].北京:中共编译出版社,2013:12.
- ②汪伟全.地方政府合作[M].北京:中共编译出版社,2013:11.
- ③郑文强,刘滢.政府间合作研究的评述[J].公共行政评论,2014(6):111.
- ④尹艳红.地方政府间公共服务合作的机制逻辑框架探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2(4):6.
- ①邢华.我国区域合作治理困境与纵向嵌入式治理机制遄择[J].政治学研究,2014(5):41.
- ②费广胜.经济区域化背景下地方政府横向关系研究——基于竞争与合作并存的视角[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200.
- ③柳建文.中国地方合作的兴起及演化[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66.
- ④刘亚平,刘琳琳.中国区域政府合作的困境与展望[J].学术研究,2010(12):40.
- ①汪伟全.地方政府合作[M].北京:中共编译出版社,2013:136.
- ②汪伟全.地方政府合作[M].北京:中共编译出版社,2013:131—137.
- ③陈泽明.区域合作通论——理论·战略·行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45—359
- ④周明.合作收益分析框架下的地方政府间合作机制研究[J].理论学刊,2012(8):82—83.
- ①麻宝斌,李辉.中国地方政府间合作的动因策略及其实现[J].行政管理改革,2010(9):65
- ②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缘起与发展[J].政治学研究,2003(4):77.'
- ③杨龙.地方政府合作的动力、过程与机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8(7):99.
- ④汪伟全.地方间合作创议的建构逻辑[J].探索与争鸣,2014(6):56.
- ①蒋瑛,郭玉华.区域合作的机制与政策选择[J].江汉论坛,2011(2):27.
- ②Sullivan H CSkelcher CiSullivan H.Working Across Boundaries:Collaboration in Public Services[M].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2002:36.
- ①刘新萍.政府横向部门间合作的逻辑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13:27.
- ②谢新水.公共领域合作的初始条件和发展变量——一个定性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0(3):119.
- ③曾令发.探寻政府合作之路——英国布莱尔政府改革研究(1997--2007)[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33.
- ④普永贵.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合作研究——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09:58-76.
- ⑤陈瑞莲,刘亚平.泛珠三角区域政府的合作与创新[J].学术研究,2007(1):42.
- ⑥Feiock R C.Metropolitan Governance:Conflict,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M].Washington,D.C.s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2004:6.
- ⑦Mosher F C.The changing responsibilities and tactics of the federal government[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80,40(6):541-548.
- ①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83—291.
- ②汪伟全.地方间合作创议的建构逻辑[J].探索与争鸣,2014(6):56.
- ③谢新水.公共领域合作的初始条件和发展变量——一个定性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0(3):120.
- ④Wood D J,Gray B.Toward a comprehensive theory of collaboration[J].The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1991,27(2):139-162.
- ⑤麻宝斌,李辉.中国地方政府间合作的动因策略及其实现[J].行政管理改革,2010(9):65.
- ⑥张紧跟.当代中国政府间关系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77.
- ①吴光芸,李建华.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中的社会资本因素分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6(5):69.
- ②Amin A.An institutionalist perspective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99,23(2):365-378.2011,40(6):43.
- ③何精华.府际合作治理:生成逻辑、理论含义与政策工具[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0(6):43.
- ④王均,史云贵,等.合作治理视域中的我国有效应对“风险社会”的理性路径论析[J].天府新论,2011(4):6.
- ⑤吴光芸,李建华.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中的社会资本因素分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6(5):70.
- ⑥Rawling L A.The Determinants of Cooperation Among Local Governments in Metropolitan Areas[D].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2003:102.
- ⑦Ansell CGash A.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J].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2008,18(4):543-571.
- ⑧孙兵.晋升博弈背景下中国地方政府合作发展研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27.
- ①谢庆奎.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7(1):27.
- ②陶传进.社会公益供给——NPO、公共部门与市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76.
- ③龙朝双,王小增.我国地方政府间合作动力机制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7(6):65.
- ④麻宝斌,李辉.中国地方政府间合作的动因策略及其实现[J].行政管理改革,2010(9):64.
- ⑤蒋瑛,郭玉华.区域合作的机制与政策选择[J].江汉论坛,2011(2):27.
- ⑥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J].经济研究,2004(6):33.
- ⑦周明.合作收益分析框架下的地方政府间合作机制研究[J].理论学刊,2012(8):83.
- ⑧周明.合作收益分析框架下的地方政府间合作机制研究[J].理论学刊,2012(8):82.
- ①谢新水.公共领域合作的初始条件和发展变量——一个定性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0(3):119.
- ②吴光芸,李建华.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中的社会资本因素分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6(5):71.
- ①郑文强,刘滢.政府间合作研究的评述[J].公共行政评论,2014(6):122.
- ②王健,鲍静,等.“复合行政”的提出——解决当代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冲突的新思路[J].中国行政管理.2004(3):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