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共同基础——评罗斯巴德《自由的伦理》
叶志鹏
摘要(Abstract):
<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49页,ISBN 9787309061871穆瑞·罗斯巴德(Murray Rothbard,1926-1995)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自然法理论家,同时还是现代奥地利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于国内学界而言,奥地利学派是一个相对较为陌生的经济学理论流派,但该理论学派在20世纪的两位重要旗帜人物路德维希·冯·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和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却是长期为国人所熟知的西方思想家。其中,哈
关键词(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叶志鹏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②米塞斯被公认为是20世纪“自由放任”思想最重要的捍卫者,罗斯巴德比米塞斯走得更远,被认为“比米塞斯更米塞斯”,是一个理论彻底和一贯的学者。见:张明勇.新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研究——人的行为理论视角[D].江西财经大学,2011:97.
- ③Mises L.Human action[M].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1949.
- ①罗斯巴德.自由的伦理[M].吕炳斌.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
- ②在经济学各分支中,只有福利经济学等少数经济理论是规范(normative)分析,其余则是实证(positive)分析。前者研究“应该是什么”,后者则研究“是什么”。
- ③罗斯巴德.自由的伦理[M].吕炳斌,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
- ④罗斯巴德.自由的伦理[M].吕炳斌,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
- ⑤针对米塞斯批评最低工资政策,罗斯巴德称:“你说最低工资会导致失业增加,你怎么知道政策制定者的且标就不是这个呢?因为只有政策制定者自己才知道他的目的。”针对米塞斯对价格管制政策的批评,罗斯巴德反问:“我们怎么知道制定价格管制政策的人不是想造成短缺的状况呢?他们完全可能希望短缺并在这种情况下为自己谋利。”转引自:张明勇.新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研究——人的行为理论视角[D],江西财经大学,2011:98.
- ①现代边际主义经济学,是指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的经济学“边际革命”的发动者之一门格尔(Carl Menger)所创设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该学派强调方法论主观主义、方法论个人主义,以及先验假设一逻辑演绎的方法论。参见:Menger C.Principles of Economics[M].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1981.
- ②在本书中,政治哲学与伦理学在概念上是互用的,因为“政治上的判断必然是价值判断,政治哲学因而也必然是伦理的”。见:罗斯巴德.自由的伦理[M].吕炳斌,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
- ③罗斯巴德.自由的伦理[M].吕炳斌,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
- ①罗斯巴德.自由的伦理[M].吕炳斌,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6.
- ②罗斯巴德.自由的伦理[M].吕炳斌,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50一54.
- ③罗斯巴德.自由的伦理[M].吕炳斌,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49.
- ④罗斯巴德.自由的伦理[M].吕炳斌,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8.
- ⑤罗斯巴德.自由的伦理[M].吕炳斌,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8.
- ①哈耶克于1952年出版《感觉的秩序》一书,完成了对其知识论的心智基础的构建。对该书的详细考察可参见:马永翔.心智、知识与道德——哈耶克的道德哲学及其基础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 ②Hayek F A.The Use of Knowledgein Societ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45,35(4).
- ③叶志鹏.自由、民主与法治——谈哈耶克的自由观[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 ①转引自: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19.
- ②罗斯巴德.自由的伦理[M].吕炳斌,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
- ③这一原则来源于科斯开创的产权理论,参见:Coase R H.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JL&Econ.,1960,3:1-44.
- ①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兴起于改革开放之初、具有模糊产权特征的乡镇企业,作者的理论体系显然无法解释这类现象。参见:田国强.中国乡镇企业的产权结构及其改革[J].经济研究,1995(3):35-39.
- ②Barzel Y.Economic Analysis of Property Right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 ③罗斯巴德.自由的伦理[M].吕炳斌,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
- ①哈耶克.致命的自负[M].冯克利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9.
- ②罗斯巴德.自由的伦理[M].吕炳斌,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
- ③罗斯巴德.自由的伦理[M].吕炳斌,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
- ④参见:Greif A.Institutions and the Path to the Modern Economy:Lessons from Medieval Trad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Dixit A K.Lawlessness and Economics:Alternative Modes of Governance[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7.Andrei Shieifer et.al.The new comparative economics[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3,31:4:595-619.Justin Yifu Lin.New structural economics[M].A Framework for Rethinking Development and Policy,The World Bank,2012.
- ①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M].盛洪,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 ②这恰恰是本书中从一个简单的鲁滨孙模型进行演绎推导的缺陷所在,这种推导方式往往会忽视真实世界运行当中的复杂性。
- ③限于篇幅,文中难以对科斯的产权理论进行详细讨论,但我们可以考虑一个实际的例子表明科斯与罗斯巴德之间的重要区别。例如汽车尾气排放问题,到底是汽车所有者侵犯了行人的财产权(行人拥有清洁空气的权利),还是行人侵犯了汽车所有者的财产权呢?(汽车所有者拥有驾驶汽车的权利)实际上,这一问题具有交互性质,而这正是科斯讨论的起点。然而在罗斯巴德那里,这个问题显然是无法回答的。首先,难以确定到底是谁侵犯了谁的财产权;其次,假设汽车所有者侵犯了行人,那么依据自由的伦理原则,是否让全世界所有的汽车都不能排放尾气,抑或是所有汽车都应该装上昂贵的尾气清洁装置?假设是后者,那么汽车发出的噪音呢?汽车给行人造成的主观厌恶感呢?按照这样的逻辑,罗斯巴德显然无法解决接踵而至的外部性问题。
- ④罗斯巴德.自由的伦理[M].吕炳斌,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8.
- ⑤罗斯巴德.自由的伦理[M].吕炳斌,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1.
- ⑥罗斯巴德.自由的伦理[M].吕炳斌,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1.
- ①Dixit A K.Lawlessness and Economics:Alternative Modes of Governance[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