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视角下中西方城市贫困社区治理路径演变及改造模式研究A Review of the Evolving Modes of Governance in Poor Communit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Urban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Renewal
孟延春,谷浩
摘要(Abstract):
贫困社区是城市贫困表现出来的聚集区,反映了贫困人口高度的空间集聚现象。在全球化的时代,诸多因素造成了城市贫困现象蔓延,贫困社区形成的机理具有复杂性,贫困社区改造难度大大增加。本文指出城市产业结构更迭、住房福利体系变革与社会空间分异重构是造成城市贫困社区的三个主要因素。本文通过总结中西方城市贫困社区治理的探索,发现了各国在贫困社区改造过程中政府公共部门职能逐渐明晰、引导功能加强、资本与社会组织的作用不断增强的普遍规律;通过对英国、德国与美国的研究,分析了西方贫困社区改造的城市增长联盟、国家一地方转移支付联盟与社区开发公司合作的三种模式;同时重点研究了深圳、广州和北京的改造案例,对政府在改造贫困社区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多种模式进行分析,得出改革城市治理体系与构建利益相关者协作体系等
关键词(KeyWords): 城市贫困社区;城市增长联盟;利益相关者;改造模式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视野下的棚户区改造研究”(16BGL196)支持
作者(Author): 孟延春,谷浩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UN Habitat,“Housing&Slum Upgrading,”https://unhabital.org/urban-themes/housing-slum-upgrading/,accessed December,2016.
- (2)刘婧湜、王守清、冯珂、伍迪:《狭义PPP模式下棚户区改造项目结构创新研究》,《地方财政研究》2015年第8期;刘毅华、陈浩龙、林彰平、吴大放:《城中村非正规经济的空间演变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以广州大学城南亭村为例》,《经济地理》2015年第5期;周春山、杨高:《中国农民工聚居区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16年第5期。
- (3)张道航:《地方政府棚户区改造的模式及方略》,《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 (4)李润国、赵青、王伟伟:《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改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5年第8期。
- (1)张敦福:《城市相对贫困问题中的特殊群体:城市农民工》,《人口研究》1998年第2期;李敏:《城市贫困的政策回应:实践与反思》,《学术交流》2008年第3期;袁媛、吴缚龙、许学强:《转型期中国城市贫困和剥夺的空间模式》,《地理学报》2009年第6期。
- (2)Morris,L.D.,“Is There a British Underclas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 Research,1993(17),pp.404-412.
- (3)Neef N.,“The New Poverty and Local Government Social Policies:A West German Perspectiv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 Research,1992(16),pp.202-221.
- (4)Wacqnanl.L.J.D.,“Urban Outcasts:Stigma and Division in the Black American Ghetto and the French Urban Periphe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 Research,1993(1),pp.365-383.
- (5)Walks,P.A.,“The Social Ecology of the Post-Fordist/Global City?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Sociospatialpolarisation in the Toronto Urban Region,”Urban Studies,2001(3),pp.407-447.
- (6)张友祥、支大林、程林:《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4期。
- (7)董丽晶、张平宇:《城市再生视野下的棚户区改造实践问题》,《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年第3期。
- (8)冯健、周一星:《转型期北京社会空间分异重构》,《地理学报》2008年第8期。
- (1)李志刚:《中国城市的居住分异》,《国际城市规划》2008年第4期。
- (2)Pacione,M.,"Quality of Life-research in Urban Geography,"Urban Geography,2003(3),pp.314-339.
- (3)严若谷、周素红、闫小培:《城市更新之研究》,《地理学科进展》2011年第8期。
- (4)Carmon,N.,“Three Generations of Urban Renewal Policies:Analysi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Geoforum,1999(30),pp.145-158.
- (1)Short,J.R.,Housing in Britain:The Post-War Experience,London:Methuen,1982.
- (2)Haar,M.,Between the Idea and the Reality:A Study in the Origin,Fate and Legacy of the Model Cities Program,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75.
- (3)Moynihan,D.P.,Maximum Feasible Misunderstanding,New York:Free Press,1969.
- (4)丁克家族:家庭成员双份收入,没有小孩。
- (5)雅皮士:年轻的高教育水平的都市职业工作者。
- (6)Smith,N.,The New Urban Frontier:Gentrification and the Revanchist City,London:Routledge,1996.
- (7)Murrie,A.,"Neighborhood Housing Renewal in Britain,"in Neighborhood Policy and Programmes:Past and Present,edited by Carmon,N.,London:Macmillan,1990.
- (1)Winnick,L.,New People in Old Neighborhoods,New York:Russel Sage Foundation,1990.
- (2)Robertson,K.A.,“Downtown Re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the US:an End of the Century Asessment,”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1995(4),pp.429-437.
- (3)Harrison,J.,"Rethinking City-regionalism as the Production of New Non-State Spatial Strategies:The Case of Peel Holdings Atlanlic Gateway Strategy",Urban studies,2014(11),pp.2315-2335.
- (4)郑文升、丁四保、王晓芳、李铁滨:《中国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棚户区改造与反贫困研究》,《地理科学》2008年第2期。
- (5)苏春艳、孟翔飞:《棚户社区治理的模式与政策选择——以辽宁抚顺、阜新、本溪棚户区改造为个案》,《社会科学辑刊》2016年第5期。
- (1)周晓、傅方煜:《由广东省“三旧改造”引发的对城市更新的思考》,《现代城市研究》2011年第8期;杨廉、袁奇峰:《珠三角“三旧”改造中的土地整合模式——以佛山南海区联滘地区为例》,《城市规划学刊》2010年第2期。
-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棚户区改造工作的通知》(国发办[2014]36号)。
- (3)Logan.J.,Molotch.H.,Urban Fortunes: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lace,Press:Los Angeles,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87.
- (1)董玛力、陈田、王丽艳:《西方城市更新发展历程和政策演变》,《人文地理》2009年第5期。
- (2)张衔春、易承志:《西方城市政体理论:研究论域、演讲逻辑与启示》,《国外理论动态》2016年第6期。
- (3)Swyngedouw,E.,Moulaert,F.,Rodriguez,A.,“Neoliberal urbanization in Europe:Large-Scale Urban Development Projects and the New Urban Policy,”Antipode,2002(3),pp.547-582.
- (4)Zhang Tingwei,"Urban Development and a Socialist Pro-growth Coalition in Shanghai,"Urban Affairs Review,2002(4),pp.475-499.
- (5)Bernt,M.,“Partnerships for Demolition:The Governance of Urban Renewal in East Germany's Shrinking Cit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009(9),pp.754-769.
- (6)李翔、陈可石、郭新:《增长主义价值观转变背景下的收缩城市复兴策略比较——以美国与德国为例》,《国际城市规划》2015年第2期。
- (1)Keating,W.D.,Krumholz,N.Star,P.,Revitalizing Urban Neighborhoods,Kansas: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1996.
- (2)Low,S.,“The Edge and the Center:Gated Communities and the Discourse of Urban Fear,”American Anthropologisr,2001(1),pp.45-58.
- (1)仝德、冯长春、邓金杰:《城中村空间形态的演化特征及原因——以深圳特区为例》,《地理研究》2011年第3期;贾生华、郑文娟、田传浩:《城中村改造中利益相关者治理的理论与对策》,《城市规划》2011年第5期。
- (2)方丹青、陈可石、崔莹莹:《基于多主体伙伴模式的文化导向型城中村再生策略——以深圳大芬村改造为例》,《城市发展研究》2015年第1期。
- (3)贾生华、郑文娟、田传浩:《城中村改造中利益相关者治理的理论与对策》,《城市规划》2011年第5期。
- (4)谭肖红、袁奇峰、吕斌:《城中村改造村民参与机制分析——以广州市猎德村为例》,《热带地理》2012年第6期。
- (1)张磊:《“新常态”下城市更新治理模式比较与转型路径》,《城市发展研究》2015年第12期。
- (2)冯晓英:《北京重点村城市化建设的实践与反思》,《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