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县设区改革有助于改善地方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吗?Can the "County to the Urban Areas" Reform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Supply of Local Public Services?
段龙龙,王林梅
摘要(Abstract):
作为我国行政区划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撤县设区改革能否有效助推以"人口市民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转型是热点议题之一。本文借助我国2004~2015年68个实施撤县设区改革和55个未开展撤县设区改革的地级市经济社会数据,通过准自然试验"倍差估计法"(DID)和含有虚拟变量的面板可行广义最小二乘估计(FGLS)对撤县设区改革是否有利于改善地方公共服务供给质量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撤县设区改革虽有助于改善地方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但也极易加剧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行为扭曲,表现出重基础设施扩张、公共服务硬件供给而忽视教育、卫生等地方公共服务软件供给水平的短期策略;撤县设区的制度红利主要通过统一的城市发展规划和逐步扩大的地方财力两个渠道对地方公共服务供给质量的改善起到间接推动作用,但相对于城镇化发展规划更加聚焦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而言,相对宽裕的可支配财力则更有利于地方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软件的供给质量改善。
关键词(KeyWords): 撤县设区;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新型城镇化;面板数据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理论依据及指标体系构建研究”(18XKS009);;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四川深度贫困地区科技财政减贫效率研究”(SC18TJ01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立项项目“创新西部地区乡村振兴财政承接机制研究”(2019自研-经济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Author): 段龙龙,王林梅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Wei Tang,and Geoffrey J.D.,“Do City-county Mergers in China Promot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Economics of Transition,2017(3),pp.439-469.
- (2)Sanwei He et.al.,“Administrative Boundary Changes and Regional Inequality in Provincial China,"Applied Spatial Analysis and Policy,2018(11),pp.103-120.
- (3)Chen Zeng,and Anlu Zhang,"Urb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Restructuring:A Case Study on the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Habitat International,2016(55),pp.46-57.
-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第33页。
- (5)县作为连接城乡的中心区域单元,主要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目标服务,其产业以第一产业为主,并作为我国地方基层的财权配置单位;而区作为市的主要行政单元,主要目的是实现城市化发展和城市功能完善,其产业以非农产业为主,虽然行政等级与县相同,但其财权等级高于县级,基本财力由地级市直接匹配。
- (6)Lixing Li,"The Incentive Role of Creating'Cities'in China",China Economic Review,2011(22),pp.172-181.
- (7)当年,国务院暂停这一政策最主要的原因是很多地方政府把城市管辖范围的扩张、城市数量的增加、城市级别的提升当作城市化的指标来使用,导致市区农村人口比重过高,城郊比例失调,城乡概念模糊。
- (1)当前撤县设区的主要依据为民政部2014年10月发布的《市辖区设置标准(征求意见稿)》,该标准明确要求中心城市郊县(县级市)改设市辖区,需达到3项约束性标准,但该标准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仍需完善。
- (2)刘志慧:《撤县设区:现状·问题·对策》,《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2期
- (3)自“撤县设区”暂时被冻结之后,县级扩权的冲动没有得到释放,转而通过“省管县”的方式探路突围。但省直管县试点主要是财政权限的试点,在“财权”上绕过了市里,这对地级市冲击很大而矛盾之处还在于,人事、发改这些事务还归市里管,县领导仍然受制于市,放不开手脚,因此,很多县转而寻求另外的方式来突破发展瓶颈,“县改区”再次进入视野。
- (1)李金龙、翟国亮:《撤县设区的科学规范探究》,《云南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
- (2)卢盛峰、陈思霞、张东杰:《政府推动型城市化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吗?》,《统计研究》2017年第5期。
- (3)赵聚军:《我国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导向的合流与分野》,《天津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
- (4)杨林、薛琪琪:《“撤县设区”抑或“撤县设市”:基于市县经济关联度的视角》,《山东社会科学》2017年第11期。
- (5)Sanwei He et al.,“Administrative Boundary Changes and Regional Inequality in Provincial China,” Applied Spatial Analysis and Policy,2018(11),pp.103-120.
- (6)吕凯波、刘小兵:《城市化进程中地方行政区划变革的经济增长绩效》,《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年第7期。
- (7)高琳:《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撤县设区”:主动适应与被动调整》,《经济地理》2011年第4期。
- (1)孟延春、谷浩:《中国四大板块区域城镇化路径分析:以县(市)行政区划调整为例》,《城市发展研究》2017年第10期。
- (2)王婷琳:《行政区划调整与城镇空间结构的变化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7年第6期。
- (3)范毅、冯奎:《行政区划调整与城镇化发展》,《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7年第6期。
- (4)唐为、王媛:《行政区划调整与人口城市化:来自撤县设区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2015年第9期。
- (5)张莉、皮嘉勇、宋光祥:《地方政府竞争与生产性支出偏向:撤县设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财贸经济》2018年第3期。
- (6)董文翰:《撤县设区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度影响的研究》,《宁夏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
- (7)张清源、苏国灿、梁若冰:《增加土地供给能否有效抑制房价上涨:利用“撤县设区”的准实验研究》,《财贸经济》2018年第4期。
- (8)叶林、杨宇泽:《中国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的三重逻辑:一个研究述评》,《公共行政评论》2017年第4期。
- (9)反事实因果关系推断法的主要工具包括:倾向值匹配估计(PSM)、倍差估计(DID)和合成控制估计法等。
- (1)季丹、郭政、胡品洁:《公共服务质量第三方评价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6年第1期。
- (2)史卫东、赵林:《山东省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测度及空间格局特征》,《经济地理》2015年第6期。
- (3)蔡梅兰:《公众参与视角下提升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对策》,《行政管理改革》2017年第9期。
- (4)新型城镇化测量的一个代表性指标就是就业城镇化率,该指标是指城镇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凸显了城镇化创造就业并吸纳人口有序融入的能力。
- (5)地方财政自给率是反映地方政府公共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地方政府执政和提供相应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意愿和水平。
- (1)周黎安、陈烨:《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效果: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估计》,《经济研究》2005年第8期。
- (1)李郇、徐现祥:《中国撤县(市)设区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地理学报》2015年第8期。
- (2)郑新业、王晗、赵益卓:《“省直管县”能促进经济增长吗——双重差分方法》,《管理世界》2011年第8期。
- (1)哈尔滨2004年实施过撤县设区改革,日喀则和昌都缺乏数据。
- (1)事实上,很多县级政府为了快速完成城镇化分配任务都倾向于采取“撤县设区”的办法,这是因为国家对于县级城市建成区的建设和扩张有更为严格的要求,而对于区来说,由于本身就是城市功能的组成部分,从概念上来看,区本身就属于城镇化地区的一部分,因而通过县改区就可将县域人口全部从统计口径上转换为城镇人口,大幅增加城镇化率指标。
- (2)在财权配置上,县级要低于区级,因此经常出现财力配置“市刮县”弊端,但是相较于区而言,县级财政是一个独立的财权层级,区级财政要根据市级财政实施统一管理。另外,相较于县级而言,区级可依靠市级财政享有一定的征税权,其享受的纵向转移支付也拥有更大范围的支配权,而县级只能将转移支付用于农业领域。
- (1)叶初升、高洁:《行政区划调整的经济绩效:以县改区为例》,《广西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
- (2)叶林、杨宇泽:《行政区划调整中的政府组织重构与上下级谈判:以江城撤市设区为例》,《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