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国家的建构性诠释——评《正义的制度:福利国家的政治和道德逻辑》A Construc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Welfare State:A Review of Just Institutions Matter:The Moral and Political Logic of the Universal Welfare State
许中波
摘要(Abstract):
应当如何看待福利国家未来的发展走向?极具代表性的瑞典全民福利国家的政策演进和改革历程尚存有哪些未被挖掘的经验和启示?博·罗思坦从政治过程和制度分析的视角出发,继续寻求为全民福利国家申辩,他将规范性的哲学思辨和经验性的政策过程融会到一个建构性的分析框架中,据此集中诠释瑞典全民福利国家形成的政治和道德逻辑,指出政治制度和社会规范之间的交互影响,进而为理解当代福利国家的运行困境和改革取向带来新思路。本文在归纳罗思坦提出的建构性政治理论及其概念谱系的基础上,围绕书中两个重要的论述方面——福利国家形成的制度逻辑、福利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关系——进行梳理和讨论,借由"正义的制度"核心理念以及20世纪末的相关福利改革动向和理论,为我国未来的福利制度建设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理路。
关键词(KeyWords): 福利国家;制度逻辑;建构性理论;公民社会;福利改革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推进'人的城镇化'重点难点问题研究”(14AZD025)资助
作者(Author): 许中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胡乃军、Willem Arema等:《经合组织国家社会保障支出比较》,《中国社会保障》2014年第6期。
- (2)Clasen J.,Van Oorschot W.,“Changing Principles in European Social Security,”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Security,2002(2),pp.89-115.
- (3)Esping-Andersen G.,The 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4)匡亚林:《社会福利引论:福利体制模式的类型化考察》,《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
- (5)冉昊:《福利国家的类型学分析:基于政府和市场》,《北大政治学评论》(第4辑),商务印书馆,2018,第45~60页。
- (6)Einhorn Eric S.,John Logue,Modern Welfare States:Politics and Policies in Social Democratic Scandinavia,New York:Praeger Publish,1989,pp.170-193.
- (1)相关研究参见Rothstein B.,"Corruption and Social Trust:Why the Fish Rots from the Head Down,"Social Research,2013(4),pp.1009-1032;Rothstein B.,Samanni M,Teorell J.,"Explaining the Welfare State:Power Resources vs.the Quality of Government,"Europe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2012(1),pp.1-28。
- (1)博·罗思坦:《正义的制度:瑞典全民福利国家的政治和道德逻辑》,靳继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第3页。
- (2)博·罗思坦:《正义的制度:瑞典全民福利国家的政治和道德逻辑》,靳继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第13~14页。
- (1)Marsland D.,"The Contradictions of State Welfare:Philosophical and Theoretical Incoherence,"Welfare or Welfare State?,Palgrave Macmillan UK,1996,p.19.
- (2)弗里德里希·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 (3)杨雪冬等:《“第三条道路”与新的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第67页。
- (4)王满船:《公共政策手段的类型及其比较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 (5)托马斯·戴伊:《理解公共政策》,谢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第48~39页。
- (1)Bergh A.,"The universal welfare state:Theory and the case of Sweden,"Political Studies,2004(4),pp.745-766.
- (2)Amy Gutmann,Democracy and the Welfare Stat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8,pp.3-12.
- (1)博·罗思坦:《正义的制度:瑞典全民福利国家的政治和道德逻辑》,靳继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第144~148页。
- (2)Rosen S.,"Public employment and the welfare state in Sweden,"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6(2),pp.729-740.
- (3)安德烈亚斯·伯格、吉苏尔·埃林松:《自由化而不缩减——理解瑞典福利国家改革共识》,《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11期。
- (4)王莉:《从党派政治看瑞典福利国家的兴衰》,《政治学研究》1985年第1期。
- (1)博·罗思坦:《正义的制度:瑞典全民福利国家的政治和道德逻辑》,靳继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第150~152页。
- (2)福利国家的保险特征并没有在其理念诞生的早期获得承认,相关研究通过分析两次世界大战前后英国福利改革的不同命运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普遍存在的不确定性改变了人们的态度、信仰、期望和价值观,人们被迫想象自己处于对方的位置,并据此评估社会政策的效益。因此,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来将不确定性和风险转移到遥远的未来,逐渐成为那个时代所有人的共识,进而构成福利政策大规模铺开的思想前提条件。参见Dryzek,John,Robert E.Goodin.,"Risk-Sharing and Social Justice:The Motivational Foundations of the Post-War Welfare State,"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1986(16),pp.1-34。
- (3)与罗思坦关注中产阶级在选举中的影响不同,还有一种分析思路从阶级权力和国家结构的关系出发,认为1880~1920年瑞典特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建设形式所形成的资产阶级和农业阶层的联盟关系和阶级偏见,影响了20世纪20年代之后瑞典福利国家建设的倾向。社会民主党的上台只是进一步将这种倾向扩大化和制度化,它继续拓展诸如老年保障计划、健康和家庭政策等,并没有带来根本上的政策性质转变,只是继承了前序的联盟意识形态和应对农业危机等可能带来的底层骚乱的政治权宜之计。相关观点参见Valocchi S.,“The Origins of the Swedish Welfare State:A Class Analysis of the State and Welfare Politics,"Social Problems,1992(2),pp.189-200。
- (1)博·罗思坦:《正义的制度:瑞典全民福利国家的政治和道德逻辑》,靳继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第115~116页。
- (2)由于带有施舍、慈善的意味,福利获取者在名誉上受到损伤,有被污名化、烙印化的倾向。更有一部分福利领取者长期依赖政府救济生活,而失去了向上的工作动力,带来了福利制度的负激励效果,即“福利依赖”问题。如此一来,福利制度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减贫效果,反而催生出陷入贫困无法自拔、使贫困发生世代传递的"贫困文化”。相关文献参见G.Yaniv,“Welfare Fraud and Welfare Stigma,”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1997(4),pp.435-451;Sophia Z.Lee,Laura S.Abrams,"Challenging Depictions of Dependency:TANF Recipients React to Welfare Reform,"Journal of Poverty,2001(5),pp.91-111;Niskanen W.A.,"Welfare and the Culture of Poverty,"Cato Journal,1996(1),pp.1-15。
- (1)1964年,美国总统约翰逊发表演说宣称:“美国不仅有机会走向一个富裕和强大的社会,而且有机会走向一个伟大的社会。”在此纲领指导之下产生的国家施政目标便是“伟大社会”计划,具体包括“向贫困宣战""保障民权""儿童家庭援助”"发放食品券”等立法措施和福利项目,旨在解决所有人的贫困问题,被认为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高度。参见杨立雄《贫困理论范式的转向与美国福利制度改革》,《美国研究》2006年第2期。
- (1)博·罗思坦:《正义的制度:瑞典全民福利国家的政治和道德逻辑》,靳继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第30页。
- (2)博·罗思坦:《正义的制度:瑞典全民福利国家的政治和道德逻辑》,靳继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第35页。
- (3)博·罗思坦:《正义的制度:瑞典全民福利国家的政治和道德逻辑》,靳继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第42页。
- (1)博·罗思坦:《正义的制度:瑞典全民福利国家的政治和道德逻辑》,靳继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第180~181页。
- (1)博·罗思坦:《正义的制度:瑞典全民福利国家的政治和道德逻辑》,靳继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第203~205页。
- (2)Halla M.,Lackner M.,Scharler J.,"Does the Welfare State Destroy the Family?Evidence from OECD Member Countries,"Th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16(2),pp.292-323.
- (3)彭华民:《论需要为本的中国社会福利转型的目标定位》,《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 (4)向玉乔:《社会制度实现分配正义的基本原则及价值维度》,《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 (5)James R.Kluegel,Masaru Miyano,"Justice Beliefs and Support for the Welfare State in Advanced Capitalism,"in Social Justice and Political Change:Public Opinion in Capitalist and Post-Communist States,edited by Bernd Wegener,David S.Mason,James R.Kluegel,Walter de Gruyter,2011,pp.81-90.
- (1)Lewin-Epstein N,Kaplan A.,Levanon A.,"Distributive Justice and Attitudes Toward the Welfare State,"Social Justice Research,2003(1),pp.1-27.
- (2)"Welfare States:Repairing the Safety Net,"The Economist,2017(14),pp.52-54.
- (3)博·罗思坦:《正义的制度:瑞典全民福利国家的政治和道德逻辑》,靳继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第199页。
- (4)Esping-Andersen G.,Gallie D.,Hemerijck A.,et al.,Why We Need A New Welfare State,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p.152.
- (5)安德烈亚斯·伯格、吉苏尔·埃林松:《自由化而不缩减——理解瑞典福利国家改革共识》,《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11期。
- (1)Svallfors S.,"A Bedrock of Support?Trends in Welfare State Attitudes in Sweden,1981-2010,"Soci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2011(7),pp.806-825.
- (2)Sandmo,Agnar.,"Review:Just Institutions Matter:The Moral and Political Logic of the Universal Welfare State.By Bo Rothstein,"The Economic Journal,2000(110),pp.F228-F229.
- (3)Nicholas Barr,Economics of The Welfare State,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 (4)20世纪50~70年代中期,经济增长和福利国家扩张之间实现了良性循环。但当经济发展不景气时,制度循环的条件被危机所打破,政府在经济效率和福利供给之间的权衡逐渐向前者倾斜。参见Luis Buendia,Enrique Palazuelos,“Economic Growth and Welfare State:a Case Study of Sweden,"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14(38),pp.761-777;Muffels R.J.A.“Is There a Trade-Off between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a Generous Welfare State?A Comparison of Best Cases of the'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0(2),pp.115-157。
- (1)埃斯平·安德森:《转型中的福利国家—全球经济中的国家调整》,杨刚译,商务印书馆,2010,第9~10页。
- (2)即便在社会民主类型的国家,社会民主党也很难实现独立的选举多数,通常都要依赖合作党派的支持。因此,选举规则、政党制度对阶级联盟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福利国家不同的政体类型,所以从更大范围比较来看,普遍性福利政策形成的政治和道德逻辑还存在更多解释的进路和可能。参见Philip Manow,“Electoral rules,Class Coalitions and Welfare State Regimes,or How to Explain EspingAndersen with Stein Rokkan,"Socio-Economic Review,2009(7),pp.101-121。
- (3)罗思坦的贡献无疑在于首陈了普遍性福利政策同制度体系之间的关系,但若深究概念定义,普遍性福利政策的“普遍”在范围和规模上应做何种程度的界定,在具体的条件上独立于什么样的标准,都还比较模糊。伯格在罗思坦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这一概念所涵盖的指标及其适用的分析情景。参见Bergh A.,“The Universal Welfare State:Theory and the Case of Sweden,"PoliticalStudies,2004(4),pp.745-766。
- (1)郑广怀:《安抚型国家的形成——对中国社会福利体制的新制度主义批判》,《21世纪评论》2012年第10期。
- (2)秦晖:《福利的“高低”“正负”与中国的转型》,《21世纪评论》2013年第10期。
- (3)Barr N.,"Economic Theory and The Welfare State:A Survey and Interpretation,"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2(2),pp.741-803.
- (4)陈卓、陈杰:《住房市场结构对房价的影响研究——基于租赁市场比例的视角》,《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 (5)Wanyang Hua,Rui Wang,“Which Chinese Cities Are More Inclusive and Why?” Cities,2019(86),pp.51-61.
- (6)王思斌:《新常态下积极托底社会政策的建构》,《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4期。
- (7)陈映芳:《“市民化”与“国民化”:审视中国城市化困局》,《文化纵横》2018年第2期。
- (8)潘屹:《通往适度普惠的制度型福利之路:新时期我国福利制度发展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19年第2期。
- (9)杨琨、袁迎春:《共识与分化:福利国家公民的福利态度及其比较研究》,《公共行政评论》2018年第3期。
- (10)博·罗思坦:《正义的制度:瑞典全民福利国家的政治和道德逻辑》,靳继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第2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