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形成的话语逻辑——基于H镇的个案分析Discourse on the Logic of Fragmentation in Grassroots Public-Service Delivery:A Case Analysis Based on Town H in S City
李利文
摘要(Abstract):
本文运用混合研究方法对城市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形成的话语逻辑进行了深入分析,旨在揭示话语表达与城市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形成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首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城市基层公共服务需求表达与政府网络回应的话语结构进行了可视化定量分析,发现公民网络表达和政府网络回应虽然各有重心,但大致呈现碎片化的网络结构。在此基础上,研究基于"退出—呼吁"理论与"合法-强制"利益表达理论,从谁来表达、表达什么和如何表达三个方面对H镇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形成的话语逻辑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对社区具有高度"忠诚"的社区能人和社区精英有利于增强呼吁,进而通过分散化"忠诚"机制加剧城市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基于间接程序的利益表达机制,由于受利益夹杂和工具缺陷等因素影响,容易造成信息失真,进而加剧城市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居民维权抗争在"一票否决"的考核背景下容易倒逼政府"开口子",进而加剧城市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本文为系统地理解城市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形成的话语逻辑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为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的整体性治理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启示和地方知识。
关键词(KeyWords): 城市基层治理;公共服务供给;混合研究方法;碎片化;话语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地区县级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困境与提升机制研究”(18XZZ006)
作者(Author): 李利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由于“碎片化”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含义,目前学界对城市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也无明确定义。本文基于已有研究对其进行了定义,并认为其具有三层递进的含义。第一阶段:分散性。完整的事务破碎后分散在各个空间,呈现一种断续的、非连贯的、多中心的、非整体的状态,但这种状态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第二阶段:区隔性。在这种情况下,破碎的事务开始通过自我封闭和自我隔离来产生自我保护,分散的各中心之间的沟通、交流、合作等行为开始被打断,该阶段的碎片化不至于产生很大害处,但对整体而言绝无益处。第三阶段:冲突性。前两个阶段的分散和封闭导致内部资源短缺,进而因外部竞争而产生冲突和矛盾,最终造成整体失去平衡。本研究中所强调的“碎片化”主要是这种递进意义上的逻辑,但把三个层次上的“碎片化”都作为分析对象。
- (1)根据城市的人口规模、行政关系和地域位置三个维度可以构建起一个城市类型的三维立体结构。人口规模主要是指人口导入程度,行政关系主要是指行政介入程度,地域位置主要是指经济发展程度。由于我国城市数量较多、分布较广、层次较多、差异较大,本研究并没有对城市体系做一个绝对分类,而是根据人口规模、行政关系和地域位置构建起一个三维立体框架,在该框架中,可以根据一个城市的人口导入程度、行政介入程度和经济发展程度定位该城市的具体类型。本研究中的分析主要针对人口导入、行政介入和经济发展“三高”型的城市进行分析。因而本研究的结论具有该类典型案例的典型特征,不能推广至全国所有城市,但对城市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成因分析具有地方性知识贡献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 (2)Kenneth Lieberthal,Michel Oksenberg,Policy Making in China:Leaders,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8.
- (3)Gabriella Montinola,Qian Yingyi,Weingast Barry R.,“Federalism,Chinese Style:The Political Basis for Economic Success in China,"World Politics, 1995(1),pp.50-81.
- (4)郑永年:《中国的“行为联邦制”:中央-地方关系的变革与动力》,邱道隆译,东方出版社,2013,第32页。
- (5)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第46页。
- (6)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胡国成、赵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第188页。
- (7)Christopher Pollit,“Joined-up Government:a Survey,”Political Studies Review,2003(1),pp.34-49.
- (8)Stephen Cope,Jo Goodship,“Regulating Collaborative Government:Towards Joined-Up Government?”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1999(2),pp.3-16.
- (9)Annette Simmos,“Turf Wars at Work,"Strategic Finance,2002(1),pp.51-55.
- (10)Dennis Kavanagh,David Richards,“Departmentalism and Joined-Up Government:Back to the Future?”Parliamentary Affair, 2001(1),pp.1-18.
- (1)James Downe,Steve Martin,“Join Up Policy in Practice? The Coherence and Impacts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Modernisation Agenda",Local Government Studies, 2006(4),pp.465-488.
- (2)申曙光、侯小娟:《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碎片化”与制度整合目标》,《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 (3)孔娜娜:《社区公共服务碎片化的整体性治理》,《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 (4)陈文:《城市社会“碎片化治理”的生成机理与消解逻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7年第3期。
- (5)杜春林、张新文:《农村公共服务项目为何呈现出“碎片化”现象?——基于棉县农田水利项目的考察》,《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 (6)豆书龙、王山、李博:《项目制的复合型碎片化:地方治理的困境——基于宋村项目制的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18年第1期。
- (7)李强、葛天任:《社区的碎片化——Y市社区建设与城市社会治理的实证研究》,《学术界》2013年第12期。
- (1)王婷:《社区整合中的精英治理——中国化社会资本视角下的范式选择》,《学术界》2009年第5期。
- (1)Claro,Danny Pimentel,Hagelaar,Geoffrey,Omta,Onno,“The Determinants of Relational Governance and Performance:How to Manage Business Relationships?"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t 2003(8),pp.703-716.
- (2)Lusch Robert F.,Brown James R.,“Interdependency,Contracting,and Relational Behavior in Market Channels,”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6(10),pp.19-38.
- (3)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第82-108页。
- (4).S.R.Arnstein,“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1969(4),pp.216-224.
- (5)Pamela E.Oliver,Gerald Marwell,“The Paradox of Group Size in Collective Action:A Theory of the Critical Mass.Ⅱ,”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8(1),pp.1-8.
- (6)Pamela Oliver,Gerald Marwell,Ruy Teixeira,“A Theory of the Critical Mass.I. Interdependence,Group Heterogeneity,and the Production of Collective Action,”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3),pp.522-556.
- (1)本文所讲的“表达什么”主要是从信息失真的角度进行考察,即所表达的公共服务需求信息是公民直接表达更为真实还是通过中间代理表达更为真实,主要强调表达内容信息的真实性与虚假性方面的考察。
- (2)Scott,J.,The Weapons of the Weak:Everyday Forms of Peasant Resistance,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5.
- (3)Li,Liangjiang,“Rights Consciousness and Rules Consciousness in Contemporary China,”The China Journal, 2010(64),pp.47-68.
- (4)查特吉:《关注底层》,《读书》2001年第8期。
- (5)韩志明:《利益表达、资源动员与议程设置——对于“闹大”现象的描述性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12年第4期。
- (6)晋军、何江穗:《碎片化中的底层表达——云南水电开发争论中的民间环保组织》,《学海》2008年第4期。
- (7)应星:《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2期。
- (1)于建嵘:《底层社会的权利逻辑》,《南风窗》2008年第5期。
- (2)Moe,Terry,“The New Economics of Organization,”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1984(4),pp.739-777.
- (3)蔡永顺:《代理人困境与国家治理:兼评“风险论”》,《社会》2017年第3期。
- (4)罗家德、孙瑜等:《自组织运作过程中的能人现象》,《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0期。
- (5)柏克:《法国革命论》,何兆武、许振洲、彭刚译,商务印书馆,1999,第166页。
- (6)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第299页。
- (7)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第101页。
- (8)熊光清:《中国网络民主中的多数暴政问题分析》,《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 (9)王清:《多数暴政新解——兼就<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多数暴政”问题分析>一文与王俊拴先生商槯》,《公共管理学报》2006年第3期。
- (10)林红:《试析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多数规则及其困境》,《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4期。
- (1)朱健刚:《以理抗争:都市集体行动的策略——以广州南园的业主维权为例》,《社会》2011年第3期。
- (2)陈鹏:《当代中国城市业主的法权抗争——关于业主维权活动的一个分析框架》,《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1期。
- (3)裴宜理:《中国式的“权利”观念与社会稳定》,《东南学术》2008年第3期。
- (4)Kevin J.O'Brien,Liangjiang Li,Rightful Resistance in Rural China,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 (5)陈鹏:《当代中国城市业主的法权抗争——关于业主维权活动的一个分析框架》,《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1期。
- (6)朱健刚:《以理抗争:都市集体行动的策略——以广州南园的业主维权为例》,《社会》2011年第3期。
- (7)应星:《“气场”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两个个案的比较》,《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6期。
- (8)于建嵘:《中国的社会泄愤事件与管治困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1期。
- (9)赵鼎新:《中国冲突性政治的民粹化倾向——芝加哥大学教授赵鼎新访谈录》,《文化纵横》2010年第4期。
- (1)管兵:《愤怒与理性:模式切换与维权结果》,《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 (2)转引自黄冬娅《组织化利益表达:理论假设与经验争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 (3)陈映芳:《行动力与制度限制:都市运动中的中产阶层》,《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
- (4)张紧跟、庄文嘉:《非正式政治:一个草根NGO的行动逻辑》,《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2期。
- (5)石发勇:《业主委员会、准派系政治与城市基层治理——以一个上海街区为例》,《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3期。
- (6)应星:《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2期。
- (7)陈晓运:《去组织化:业主集体行动的策略——以G市反对垃圾焚烧厂建设事件为例》,《公共管理学报》2012年第2期。
- (8)黄荣贵、桂勇:《互联网与业主集体抗争:一项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研究》,《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5期。
- (9)Shi Fayong,Cai Yongshun,“Disaggregating the State:Networks and Collective Resistance in Shanghai,”The China Quarterly, 2006(1),pp.314-332.
- (10)Huang Ronggui,Yip Ngai-ming,“Internet and Activism in Urban China:A Case Study of Protests in Xiamen and Panyu,”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sia Developmentt 2012(2),pp.201-223.
- (1)艾伯特·O.赫希曼:《退出、呼吁与忠诚:对企业、组织和国家衰退的回应》,卢昌崇译,格致出版社,2015,第25页。
- (1)Bryman,Alan,Social Research Method,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p.20.
- (2)Todd D.Jick,“Mix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Triangulation in Action,”Administration Science Quarterly,1979(4),pp.602-611.
- (3)Gretchen B.Rossman,Bruce L.Wilson,“Numbers and Words Combin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in a Single Large-scale Evaluation Study,"Evaluation Review,1985(5),pp.627-643.
- (4)戴维·诺克、杨松:《社会网络分析》,李兰译,格致出版社,2012,第9页。
- (5)乐云、张兵、关贤军、李永奎:《基于SNA视角的政府投资项目合谋关系研究》,《公共管理学报》2013年第3期。
- (6)Freeman,L C.,"Centrality in Social Network:Conceptual Clarification,"Social Networks,1978(3),pp.215-239.
- (1)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周海涛、李永贤、李虔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第2页。
- (2)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周海涛、李永贤、李虔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第52页。
- (3)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周海涛、夏欢欢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第107页。
- (4)丹尼·L.乔金森:《参与观察法:关于人类研究的一种方法》,张小山、龙筱红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