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一种制度性的分析Regional Development Coordination:An Institutional Economic Perspective
殷存毅
摘要(Abstract):
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从生产力布局的角度来理解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国民经济建设五年计划"或特殊的项目安排,以期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这种把区域协调发展理解为是一个资源配置的"纯经济"问题的思路及做法,在实践中总是没能有效地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出发,认为区域是某一群体对稀缺资源拥有控制权的一定空间,对于一个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而言,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资源配置或生产力布局问题,它涉及制度建设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国家的管理体制的演化问题。同时,本文提出以产权的分割或置换来克服行政区划对资源配置效率的负面影响,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以期为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KeyWords): 区域发展;制度经济学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殷存毅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 Harry.W.Richardson,Regional Economics.Urbana ect: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8,p.17.
- ② 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在科学的人口处,正像在地狱的人口处一样”,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
- ③ Harvey Armstrong and Jim Taylor,Regional Economics and Policy.3~(rd)edition,Massachusetts:Blackwell,2000,p.3.
- ④ 朱传耿等.区域经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5
- ⑤ 李京文.中国区域经济教程.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2
- ⑥ 张敦富主编.区域经济学原理.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2
- ⑦ 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61
- ① 郝寿义等.区域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8
- ② 方伦.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研究,1988,1
- ③ 全俄经济区划委员会.苏联经济区划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82
- ④ 艾德加·M.胡佛,弗兰克.杰莱塔尼.区域经济学导论(中译本).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239
- ⑤ 张可云.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170
- ⑥ 还有很多出自地理学界对经济区域的定义,主要涉及区域规划或区域分类的理论,如同质区、极化区、综合经济区等,由于这些定义与本文所要讨论的要旨关联不大,故不予赘述。
- ⑦ Harry.W.Richardson,Regional Economics.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8,p.17.
- ⑧ 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缘起与发展.政治学研究,2003,4
- ① (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见:(英)彼罗·斯拉法主编: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11
- ① 杨小凯.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8
- ②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4
- ③ (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226
- ④ (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4
- ⑤ (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71
- ⑥ 几乎在所有西方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中都可以看到这个经济模型。
- ① 四十年前,沃尔特·艾萨德(Walter Isard)就抨击经济学分析是‘在一个没有空间维度的空中楼阁中’进行的。参见:(美)保罗·克鲁格曼.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5
- ② 参见:(美)马丁·J.贝克曼,杰奎斯·F.蒂斯.生产活动区位.见:彼得·尼茨坎普主编.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1卷(区域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9
- ③ 参见:(美)保罗·克鲁格曼.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5
- ④ (美)罗伯特·威廉·福格尔.道格拉斯·诺思和经济理论.见:(美)约翰·N.德勒巴克等主编.新制度经济学前沿.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22
- ⑤ 迄今为止,经济学理论历经许多演变或革命,除了近二十年来有人对“经济人的理性”这一假设提出质疑外,绝大多数都把资源的稀缺和经济人的理性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信条。
- ① 正如杨小凯指出的:“所谓经济学,就是研究经济活动中各种两难冲突的学问。”见:杨小凯.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
- ② 参见:(美)小罗伯特·B.埃克伦德.经济理论和方法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83
- ③ 参见:张宇燕.制度经济学:异端的见解.见:汤敏,茅于轼等主编.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35
- ④ 有关论述可参见产权学派、制度经济学派及杨小凯的新兴古典经济学派等的论著。
- ⑤ 科斯(Coase)就曾对以康芒斯(Commons)为代表的美国制度经济学派的研究方法尖锐地指出,它留给人的是一堆需要理论整理的描述性材料,否则可以一把火烧掉(参见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 。巴泽尔(Y.Barzel)则对科斯、张五常等人关于交易费用的概念不以为然,认为在产权理论里交易费用的概念不起主要作用,起主要作用的是公共领域(public domain)概念(参见: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
- ⑥ 一般而言,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它诞生于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参见(英)迈克尔·帕金.走近经济学大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86) ,“斯密在经济学领域的成就不仅提出了一个严肃的和作为科学探讨的独立学科的经济学,而且标志了所谓经济思想古典时期的开始”(见:(美)小罗伯特·B.埃克伦德.经济理论和方法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83) ,在此之前的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的经济思想只是经济学的史前史。
- ① 参见:(美)D.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12
- ② 参见:(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0
- ③ 参见:(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34
- ④ 斯密在成为经济学家之前,曾是一个以《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1759) 一书而成名的伦理学家,他把伦理学家对人类本性的格外关注带入了后来的经济学研究中,在《国富论》中提出人都受“利己心”支配,“利己”是人的本性,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的活动,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增长。这就是“经济人”这一经济学中基石性假设的发端。由此来看,斯密把产生分工的原因归结为人的本性,是他的思想体系合乎逻辑的扩展。
- ⑤ 斯密认为“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面包师的恩惠,那仅出自于他们自利的打算”。见: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4
- ⑥ 参见:(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95
- ① 制度经济学中很有影响的产权学派如科斯、阿尔钦、张五常等人坚持经济人理性的假说。
- ② 参见:(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1
- ① 参见:(美)约翰·N.德勒巴克,约翰·V.C.奈.新制度经济学前沿.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
- ① 数据引自“实施西部大开发3年成绩斐然”,山区开发,2002,12
- ① 参见: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69~271
- ② 根据《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史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9) 提供的数据,按当年价格计算的。
- ③ 中国东部地区包括京、津、沪、辽、苏、浙、闽、粤、鲁、桂、琼十一个省、市、自治区;中部地区包括晋、冀、豫、蒙、吉、黑、皖、赣、鄂、湘十个省、自治区;西部地区则包括滇、川、黔、陕、甘、宁、青、新、藏等十个省、自治区。
- ④ 关于“输血”或“造血”的讨论,首先由王晓强提出来的,详见:王晓强.富饶的贫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 ① 田广等.选择与发展.北京:时事出版社,1987,33
- ② 王绍光,胡鞍钢.中国:不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231
- ③ 言危行.胡鞍钢博士谈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中国软科学,1995,5:40
- ④ 胡鞍钢.中央支持加快中西部发展如同“雪中送炭”.瞭望,1996,10
- ⑤ 吴敬琏.西部开发不能刮风不能再“摸着石头过河”.政策与管理,2000,4:17
- ⑥ 王屹.缩小地区差距的政策建议-林毅夫教授剖析转轨期的中国地区差距.中国改革,1998,3
- ① 参见:胡鞍钢.谈西部大开发新思维.山区开发,2000,2;胡鞍钢.西部发展三大战略构想.人大研究,2000,2、 3
- ②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
- ③ 王绍光.分权的底线.战略与管理,1995,2:37~56
- ④ 胡书东.经济发展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国财政制度变迁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141
- ⑤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
- ⑥ 根据王绍光的研究表明,“当今世界上,一国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或支出不应低于总财政收入或支出的50%或国内生产总值的10%。”见:王绍光.分权的底线.战略与管理,1995,2:37~56
- ① 王健等.‘复合行政’的提出--解决当代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冲突的新思路.中国行政管理.2004,3:44~55
- ② ③ 钱颖一.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63
- 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司长杨伟民在“长江三角洲经济与民营企业发展论坛”上指出,地区之间协调发展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最大难题之一。见:中国经济导报,2003-08-30,A3版
- ① 这是国务院1981年在《关于华北地区经济技术协作会议的几个问题的批复》中提出的,引自张万清.区域合作与经济网络.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2
- ② 所谓“对口支援”是指为了帮助西部地区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方,解决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由中央政府倡导并安排的东部地区一些地方与西部地区一些地方的定点经济援助活动,如上海支援云南、新疆、山东支援西藏、江苏支援贵州,等。这种支援既包括物质性支援,也有人力资源和技术的支援,很有点类似当今中央机关部委“定点扶贫”的做法,严格地说,是一种属于道义范畴的政治行为,对当地的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些促进作用,但毕竟作用非常有限,勉强可以说是对区域经济联系的一种补充。
- ① 参见:张万清等.区域合作与经济网络.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32;张可云.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120~123
- ① (美)Y.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162
- ②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170
- ① 数据引自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关于“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讲话,见:江南信息苑.江南论坛,2003,7
- ① 参见:石忆邵.沪苏浙经济发展的趋异性特征及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工业经济,2002,9:23~31
- ② 2000年6月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所披露。
- ③ 石忆邵.沪苏浙经济发展的趋异性特征及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工业经济,2002,9:29
- ① 沈玉芳.长江三角洲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参见:朱敏彦等主编.21世纪初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