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制”的多样化研究——评Toleration:Group Governance in a Chinese Third Line EnterpriseThe Diversity of the Danwei System:A Review of Toleration:Group Governance in a Chinese Third Line Enterprise
林盼
摘要(Abstract):
本书以一个三线工厂为研究对象,进行"麻雀解剖"式的田野工作,注重从日常生活和劳动关系的角度,审视企业内部的组织生态,尤其关注到了工人在车间政治中的博弈能力。本书认为,计划经济时期国营企业管理层与普通工人之间,并非如"新传统主义"与"失序专制主义"等理论中体现出来的强弱关系。"终身雇佣"与"固定就业"所导致的工人对生产行为的控制,三线工厂远离城市的"孤立局面"以及工人来源的复杂性所形成的社会网络关系,最终导致工人的"旷工"行为得到了管理层的"容忍"。本书进而揭示,工人的缺勤甚至旷工,不能简单地置于"国家与个人"的论述框架之内,认为是对政策调整、利益受损的不满与反抗,也有可能是日常行为的组成部分,其生成的原因,还需要通过更为深入的案例分析与理论梳理加以解释。
关键词(KeyWords): 单位制;三线工厂;新传统主义;劳动关系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林盼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Chao Chen,Toleration:Group Governance in a Chinese Third Line Enterprise,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18,p.2.
- (2)较早一篇论述三线建设的论文,是1982年第8期《计划经济研究》上刊载的《对三线建设的一些认识》,作者是四川省计委干部辛文。
- (3)胡悦晗:《地缘、利益、关系网络与三线工厂搬迁》,《社会学研究》2013年第6期。
- (4)徐有威、周升起:《近五年来三线建设研究述评》,《开放时代》2018年第2期。目前以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进行三线研究的成果,除了上述胡悦晗的论文以及本文所评Toleration之外,尚有李曙新《三线建设的均衡与效益问题辨析》,《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4期,从经济学的(转下页注)(接上页注)角度,论述三线建设的经济效益问题,认为改革开放之后落后地区的经济腾飞多得益于三线建设打下的基础;耿曙《“三线”建设始末:大陆西部大开发的前驱》,《中国大陆研究》2001年第12期,从国家积极干预的角度,论述三线建设的成败得失。总体来说,社会科学研究者进入“三线研究”时间较迟,成果不多,是一个显著问题。
- (1)陈超:《我的“三线企业工人”研究》,《学术与社会》2016年第32期。
- (2)Chao Chen,Toleration:Group Governance in a Chinese Third Line Enterprise,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18,pp.3-4.
- (1)魏昂德:《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中国工业中的工作环境和权力结构》,龚小夏译,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该书的英文版出版于1986年。
- (2)关于“新传统主义”的相关评述,参见李路路、王修晓、苗大雷《社会转型与单位制度变迁——“新传统主义”及其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6期;汪和建《自我行动的逻辑:理解“新传统主义”与中国单位组织的真实的社会建构》,《社会》2006年第4期;王庆明《单位化治理的转型与变异:重访新传统主义理论》,《社会科学辑刊》2016年第2期。
- (3)李猛、周飞舟、李康:《单位:制度化组织的内部机制》,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编《中国社会学》(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135~167页。
- (4)李静君:《劳工与性别:西方学界对中国的分析》,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http://www.sachina.edu.cn/Htmldata/article/2008/12/1600.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11月20日。
- (1)李路路、王修晓、苗大雷:《社会转型与单位制度变迁——“新传统主义”及其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6期;蔡禾:《论国有企业的权威问题——兼对安基·G.沃达的讨论》,《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6期。
- (2)林盼:《红与专的张力:1949~1965年国营工厂提拔工人技术干部研究》,《学海》2015年第3期;林盼:《制度变迁、利益冲突与国营企业技术精英地位获得(1949~1965)》,《中国经济史研究》2018年第2期。
- (3)Davis D.,"Patrons and Clients in Chinese Industry,"Modern China,1988,14(4),pp.487-497.
- (1)Chao Chen,Toleration:Group Governance in a Chinese Third Line Enterprise,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18,p.125.
- (2)Womack B,,"Transfigured Community:Neo-Traditionalism and Work Unit Socialism in China,"The China Quarterly, 1991,p.126.
- (3)Chao Chen,Toleration:Group Governance in a Chinese Third Line Enterprise,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18,pp.125-126.
- (4)陈超:《我的“三线企业工人”研究》,《学术与社会》2016年第32期。
- (1)斯科特:《弱者的武器》,郑广怀等译,译林出版社,2007,第360~361页。
- (2)游正林:《也谈国有企业工人的行动选择——兼评刘爱玉<选择:国企变革与工人生存行动>》,《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4期;马原:《溯流而上:探求当代中国公共政策的革命谱系》,《公共管理评论》2012年第2期。
- (3)高王凌:《中国农民反行为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3,第1~2页。
- (4)周雪光:《无组织的利益与集体行动》,《社会发展研究》2015年第2期。
- (5)C.K.Lee,Labor Protests in China's Rustbeltand Sunbelt,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7;刘爱玉:《选择——国企变革与工人生存行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第302~304页。需要指出的是,周雪光、李静君使用的是“集体无行动”,认为这种抗争是一种工人劳动政治的日常形式;刘爱玉则使用“无集体行动”,认为非组织的公开的集体行动是工人政治的主要内容。
- (6)Chao Chen,Toleration:Group Governance in a Chinese Third Line Enterprise,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18,pp.130-132.
- (7)赫希曼:《退出、呼吁与忠诚:对企业、组织和国家衰退的回应》,卢昌崇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第32~46页。
- (1)甚至如马丁·诺瓦克和罗杰·海菲尔德在《超级合作者》一书中所言,“合作行为是人类的本能”,而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性意识。参见闫函《合作:更接近于人类本性的选择》,《公共管理评论》2018年第1期。
- (2)Chao Chen,Toleration:Group Governance in a Chinese Third Line Enterprise,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18,p.153.
- (3)Chao Chen,Toleration:Group Governance in a Chinese Third Line Enterprise,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18,p.154.
- (4)费孝通:《学术自述与反思》,三联书店,1996,第34~35页。
- (5)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24~25、29页。参见卢晖临、李雪《如何走出个案——从个案研究到扩展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