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静动相宜”的中国国家治理Maintaining a Static/Dynamic Balance:A New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Governance
张帆
摘要(Abstract):
立足变革的时代,面对转型的难题,中国国家治理亟须"动中求静",从更深层次的传统、历史和文化内涵中寻求思路。因此,本文从原因、条件和方式等角度探讨了中国实行"静动相宜"的国家治理的可能路径。所谓"静动相宜"的国家治理,即是指国家层面的"静治理"与地方层面的"动治理"相辅相成,"静治理"为地方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基本制度框架,"动治理"为整个国家治理体系的变迁提供动力和活力。
关键词(KeyWords): 国家治理;政府改革;静动相宜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资助
作者(Author): 张帆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②沈长云,张渭莲.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
- ③李学勤.战国史与战国文明[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109.
- ①周雪光.从“黄宗羲定律”到帝国的逻辑:中国国家治理逻辑的历史线索[J].开放时代,2014(4).
- ②三千余年一大变局.(清)梁启超.李鸿章传[M].中华书局,2012:52.
- ③孙立平.“软硬兼施”:正式权力非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华北B镇收粮的个案研究[A]//谢立中主编.结构一制度分析,还是过程—事件分析?[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55-185.
- ④[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革社会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47.
- ⑤周雪光.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J].开放时代,2011(10).
- ⑥朱光磊.职责同构批判[J].中国智库,2013(1).
- ⑦周雪光.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J].社会学研究,2008(6).
- ⑧周雪光.从“黄宗羲定律”到帝国的逻辑:中国国家治理逻辑的历史线索[J].开放时代,2014(4).
- ⑨周雪光.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J].开放时代,2011(10).
- ①周雪光.从“黄宗羲定律”到帝国的逻辑:中国国家治理逻辑的历史线索[J].开放时代,2014(4).
- ②冯仕政.中国国家运动的形成与变异:基于政体的整体性解释[J].开放时代,2011(1).
- ③唐贤兴.中国治理困境下政策工具的选择——对“运动式执法”的一种解释[J].探索与争鸣,2009(2).
- ④马骏.经济、社会变迁与国家重建:改革以来的中国[J].公共行政评论,2010(1).
- ⑤姚中秋.中国变革之道:当代中国的治理秩序及其变革方略[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400.
- ⑥[匈]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M].冯钢,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 ⑦倪星,原超.地方政府的运动式治理是如何走向“常规化”的?[J].公共行政评论,2014(2).
- ①姚中秋.重新发现儒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序.
- ②老子.道德经.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 ③章苒.“顶层设计”:在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新华每日电讯[N].2011-03-14.
- ④礼记·大学.(南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M].北京:中华书局,2012:3.
- ①[英]克里斯托弗·胡德.国家的艺术:文化、修辞与公共管理[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165.
- ②郑永年.改革及其敌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102.
- ③[美]亚历山大·M.比克尔.最小危险部门——政治法庭上的最高法院[M].姚中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6.
- ④March James G,Johan P.Olsen.Democratic Governance[M].New York:Free Press,1995:252.
- ⑤[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丛书[Z].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38.
-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7.
- ②[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77.
- ③薛澜.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之路[N].上海证券报,2014-07-22.
- ④傅小随.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制度分析[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142-143.
- ⑤王诗宗.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41.
- ⑥[英]杰瑞·斯托克.地方治理研究:范式、理论与启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 ①孙立平.“软硬兼施”:正式权力非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华北B镇收粮的个案研究[A]//谢立中主编.结构—制度分析,还是过程—事件分析?[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55-185.
- ②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农村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A]//谢立中主编.结构—制度分析,还是过程—事件分析?[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32-154.
- ③蔡莉莉.统治战略还是毁灭战略?中国农村的治理与公共品提供[A].亚洲研究理事会2001年度会议,2001:16.
- ④郑一平.影响村级治理的主要因素分析——江西省桥下村调查[J].中国农业经济,1997(9).
- ⑤蓝旭.嘉莲街道的“爱心超市”[N].福建日报,2004-07-25.
- ①[美]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修订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 ①张文魁.危险的自我陶醉[J].中国改革,2012(6).
- ②(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9:752.
- ③[美]戴维·E.阿普特.现代化的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2.
- ①[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 ②刘毓庆,李蹊译注.诗经·小雅·北山[M].北京:中华书局,2011:554.
- ③(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 ④季羡林,蒋忠新,池田大作.畅谈东方智慧[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 ⑤李四龙.人文立本:楼宇烈教授访谈录[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0.
- ⑥(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M].北京:中华书局,2012:369.
- ①(元)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二十七·王安石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10550
- ②(北宋)苏轼.九日袁公济有诗次其韵.
- ①王诗宗.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26-27.
- ②曹正汉.中国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及其稳定机制[J].社会学研究,2011(1).
- ③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75-293.
- ②黄宗智.集权的简约治理——中国以准官员和纠纷解决为主的半正式基层行政[A]//黄宗智.中国乡村研究.第五辑.福建教育,2007:1-23.
- ③(战国)荀子·君道[M].北京:中华书局,2011:199.
- ④罗豪才,宋功德.软法亦法:公共治理呼唤软法之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 ⑤[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王浦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32.
- ①[美]弗朗西斯·福山.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M].黄胜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序.
- ①史本林.社会管理创新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
- ②[美]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M].孙柏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 ①[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吴爱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73.
- ②[比]伊利亚·普里戈金.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M].湛敏,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35.
- ③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2014年10月23日.
- ④李四龙.人文立本:楼宇烈教授访谈录[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5.
- ⑤[比]伊利亚·普里戈金.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M].湛敏,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中文版序.
- ①[比]伊利亚·普里戈金.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M].湛敏,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5-6.
- ②[比]伊利亚·普里戈金.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M].湛敏,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