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国家统合主义、寻租和中国汽车产业政策失效Local State Corporatism,Rent-Seeking,and the Failure of Chinese Automobile Industrial Policy
俞静
摘要(Abstract):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通过各种政策工具以图达到汽车产业合理化和自主发展的政策目标,但20年下来很多做法都失效了。产业政策保护致使中国的汽车产业成为一个暴利的行业,诱发了相关利益主体持续的"创租"、"护租"和"寻租"行为。分权化改革强化了地方政府的经济属性和权力基础,地方性国家统合主义既为"寻租"提供了解释,也阐释了"寻租"行为的合理性;持续的寻租最终使得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和政策目标渐行渐远。
关键词(KeyWords): 中国汽车产业政策;地方性国家统合主义;寻租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俞静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杨蕙馨等.人世后进口对中国汽车制造业产业组织的影响.东岳论丛.2004,2:62
- ②李春林,天舒.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问题报告——走出困惑.沈阳:沈阳出版社,1998:81~82
- ③同上。
- ④世界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主编.世界经济年鉴.1997,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 ①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编委会主编.中国汽车工业年鉴.2004.北京:中国年鉴出版社,2005
- ②胡润峰.一部10年的失败史.经济,2003,8:34
- ③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上汽车工业的平均利润率大致为10%,而中国汽车工业(整车业)的利润却高达30%~60%。见:李春林、天舒.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问题报告——走出困惑.沈阳:沈阳出版社,1998,68
- ①路风,封凯栋.发展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汽车工业的政策选择.科技日报,2004,2:64
- ②何忠平等.寻找中国的底特律.21世纪经济报道,2004-12-30
- ①胡润峰.汽车产业整车:推进器还是保护伞?.经济,2003,8:32
- ②何禹欣.2005:中国汽车业“国际化”戏剧.财经,2005,3:37
- ②而且对于中国汽车工业来说通过合资引进的技术很少包含在产品开发层次上的技术积累和经验。市场出让只是让我们获得了学习技术的条件,当然其中不乏人员技能的提高、工艺流程的改善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但这些并非自主研发、自主技术能力本身。见:路风,封凯栋.发展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汽车工业的政策选择.2004,2。
- ③胡润峰.世界主义还是本土主义?.经济,2003.8:28
- ①对于国产化政策能否促进自主技术存在着很大的争论。无疑一国零部件的发展会为整车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但是零部件国产化的努力与产品开发层次上的技术学习是内容和性质根本的活动,对于两者的具体区别可以参看路风、丰凯栋2004年的报告。
- ③陆吉安.先行一步——桑塔纳轿车国产化案例集.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1~3
- ③路风.封凯栋.发展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汽车工业的政策选择.2004,2:13~14
- ①何禹欣.东风日产合资成绩单解读.财经,2005,8:93
- ②曹筠武.苗圩:从执掌东风到主政武汉.南方周末.2005-5-26
- ③这也是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一个最大、最棘手的因素之一,见刘世锦.支付改革成本,推动企业转制.管理世界,2005,8:3
- ①程远.散件组装遭遇政策拦截“拿来主义”日薄西山.http://www.qiche.com.cn,2005-3-24
- ③见:蔡国兆,刘美姣.民营资本异军突起“第三势力”在车市崛起.经济参考报-汽车周刊.2004-2-25。
- ①李志远.内、外部收益递增,动态性与集群发展:浙江台州汽摩配产业集群研究.清华大学硕士论文.2004
- ①出自2005年7月我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到台州调研,由台州市政府提供的《台州汽车产业发展情况汇报》、《台州市汽车摩托车行业发展规划》。
- ②[日]小宫隆太郎等.日本的产业政策.黄晓勇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87
- ③Anne O.Krugger,“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Rent-Seeking Society,”The America Economic Review,Vol. 64,No.3(1974),pp.291-230.
- ①Richard Doner,“Limited of State Strength:Toward an Institutionalist View of Economic Development.”World Politics,Vol.44,No.3(1992),p.399.
- ②郑敦仁.政治体制与发展战略:韩国和台湾地区.见:[美]加里.杰里菲、唐纳德.怀曼主编.制造奇迹——拉美与东亚工业化的道路.俞新天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169
- ③在产业政策如何促进经济增长上,不同的学派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国家理论认为产业政策弥补发展时期大量存在的与协调资源动员、投资分配和促进技术追赶相关的市场缺陷,产业政策成功需要有一种制度安排,使得能干的官僚机构既绝缘于社会集团免遭俘获以维持自主性(autonomy)来制定符合国家利益的产业政策,同时这个官僚机构还要高度团结一致以维持强的效能(capacity)(Johnson.1982;Evans,1992、1995;Kang,1997;Haggard,1986;Peter Evans & James E Rauch 1999等)。新占典学派则持不同的观点。一派认为自由市场机制的作用、价格扭曲较少和资源配置得当是“东亚奇迹”出现的原因,产业政策成功要以市场为导向,在价格机制的作用框架内执行的。故要么以出口为导向,或者不能和现有的要索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相去甚远。
- ①BaoHui Zhang,“Resource Centralization and Industrial Policies:State Capacity in Structural Adjustment in South Korea and China.”,Asia Affairs,an American Review,(1998),p.173.
- ②Bao Hui Zhang,“Resource Centralization and Industrial Policies:State Capacity in Structural Adjustment in South Korea and China,”,Asia Affairs,an American Review,(1998),p.174;钱颖一.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04
- ③银温泉,才婉茹.我国地方市场分割的成因和治理.经济研究,2001,6:6
- ④钱颖一.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04
- ⑤Jean Oi,“The Role of the Local State in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The China Quarterly,1995,p. 1097.
- ①Kornai,Janos,The Economics of shortage,2 vols,Amsterdam;North Holland;Kornai,Janos,1990, The Road to a Free Economy;Shifting from a Socialist System,the Example of Hungary.New York;Norton; Kornai,Janos,1992,The Socialist System: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st.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