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前置”:信访制度改革的一个恰当选择——兼对信访改革争论的评价Front-loaded Petition Affairs:The Right Choice for the Reform of the Petition System—Comments on the Disputes over Petition Reform
黄小勇
摘要(Abstract):
在关于信访制度改革的各种争论中,改革派的废除论、改良派的创新论和强化派的赋权强权论之间的改革路径差异实际上包含着认知上的趋同,都将信访工作领域界定为事后纠错或事后救济,将信访工作后置于政府决策环节,在信访后置模式下分析信访制度的弊病,并据此提出改革的方法。信访后置模式难以触及产生大量信访问题的源头,因而成效甚微。信访制度改革需要打破现有的信访工作模式,将信访后置转变为信访前置,将信访工作的阵地迁移到决策环节,在源头化解和防范各种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信访问题的发生。为此,需要决策者有能力和技巧管理信访前置中的公众参与。
关键词(KeyWords): 信访改革;信访前置;公众参与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黄小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李宏勃.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民信访.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4-35。
-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265。
- [2]李宏勃.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民信访.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0-64。
- [3]张成良.我经历的三次信访高潮.见: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信访分会.在光荣的信访岗位上;李宏勃.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民信访.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75。
- [1]参见李宏勃.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民信访.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01。
- [2]赵凌.国内首份信访报告获高层重视.南方周末,2004-11-04。
- [3]《瞭望》2004年第11期。
- [4]赵凌.信访改革引发争议.南方周末,2004-11-18。
- [1]关于争论的基本概括和评论,参见于建嵘《对信访制度改革争论的反思》。于建嵘.对信访制度改革争论的反思.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5)。
- [2]关于2003—2007年信访研究的文献数量以及三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不同观点在信访研究文献中的分布,参见张永和《2003—2007年信访问题研究综述》。张永和,2003—2007年信访问题研究综述.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3)。
- [3]刁杰成.人民信访史略.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104-107。
- [4]唐皇凤.《回归政治缓冲:当代中国信访制度功能变迁的理性审视.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4)。
- [1]新《信访条例》总则和第21条等将信访机构工作方式界定为“受理、交办、转送信访人提出的信访事项”。
- [2]于建嵘.信访制度动摇国家治理根基.改革内参,2004,(31)。
- [3]柴琳,黄泽勇.反思信访困境分解信访功能建设法治国家.理论与改革,2006,(4)。
- [4]陈戈寒,朱小兰.试论信访制度改革的深化.商业经济,2006,(5)。
- [1]湛中乐,苏宇.论我国信访制度的功能定位.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2)。
- [2]陈丹,唐茂华.我国信访制度的困境与“脱困”——日本苦情制度对我国信访制度的启示.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1)。
- [3]班文战.我国信访制度救济功能的有效性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1)。
- [1]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十七大报告提出“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周永康2008年1 2月17日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更明确地提出:“对于因经济发展引发的矛盾、问题,要善于从全局上考虑,尽可能通过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通过发挥政治、组织优势予以解决。”见《求是》杂志,2009年第3期。
-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2007]5号文件)。
- [2]信访评估的重点范围包括:涉及“三农”方面的有关重大决策事项、涉及国企改革方面的有关重大决策事项、涉及城市发展和管理方面的有关重大决策事项、涉及重点项目建设方面的有关重大决策事项(如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居民安置和移民安置;对影响居民生产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工程选址)、涉及社会保障和社会事业方面的有关重大决策事项(如教育收费标准的调整;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计划生育等方面社会保障政策的重大调整)、涉及机构改革方面的有关重大决策事项、涉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有关重大决策事项、其他涉及群众利益的有关重大决策事项。
- [1]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