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制属性和大型企业效率:双扭曲视角下中央企业的实证研究Ownership and the Efficiency of Big Busines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Dual Distortions in Central State-Owned Enterprises
胡鞍钢,马英钧
摘要(Abstract):
所有制属性对企业效率的影响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而既有文献对其具体的影响方面存在一定争论,且缺乏在同一框架下综合考虑和比较各方面影响的实证研究。本文构建"双扭曲"框架并核算了2003~2013年中国的中央企业和非国有大型企业的企业效率,随后进一步采用随机效应和系统动态面板模型,对企业所有制属性对企业效率的影响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传统经济理性产出模型下,国有制企业属性对大型企业效率产生负向影响;在考虑"双扭曲"之后调整的产出模型下,国有制企业属性对大型企业效率产生正向影响。本文的研究揭示了企业所有制在不同产出模型下对大型企业效率的影响方向,这一研究结论对于明确中央企业定位和后续改革有一定的政策指导作用。
关键词(KeyWords): 双扭曲;大型企业效率;所有制属性;中央企业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胡鞍钢,马英钧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刘瑞明、石磊:《上游垄断、非对称竞争与社会福利——兼论大中型国有企业利润的性质》,《经济研究》2011年第12期。
- (1)林毅夫、蔡昉、李周:《对赶超战略的反思》,《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6期。
- (2)本文研究的中央企业是指2003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后,由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国有企业,同地方政府国资委管理的国有企业(即通常所称的地方企业)相对应。
- (3)Groves T.,Hong Y.,Mcmillan J.,et al.,“Autonomy and Incentives in Chinese State Enterprises,”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4(1),pp.183-209;T.T.Ram Mohan,"Privatisation in China:Softly,Softly Does It,"Economic&Political Weekly,2004(45),pp.4904-4909;Leng Jing,The History of China's Enterprise Reform and Emerg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Issues,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9.
- (1)邵挺、李井奎:《资本市场扭曲、资本收益率与所有制差异》,《经济科学》2010年第5期。
- (2)Garnaut R.,Song L.,Yao Y.,"Impact and Significanc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structuring in China,"The China Journal,2006(55),pp.35-63.
- (3)宋立刚、姚洋:《改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 (4)白重恩、路江涌、陶志刚:《国有企业改制效果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6年第8期。
- (5)刘小玄:《中国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对效率差异的影响——1995年全国工业企业普查数据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0年第2期;姚洋、章奇:《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分析》,《经济研究》2001年第10期。
- (6)武常岐、张林:《国企改革中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及企业绩效》,《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 (7)周黎安、张维迎、顾全林:《企业生产率的代际效应和年龄效应》,《经济学(季刊)》2007年第4期;谢千里、罗斯基、张轶凡:《中国工业生产率的增长与收敛》,《经济学(季刊)》2008年第3期。
- (8)孔翔、万广华:《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决定因素:1990~1994》,《经济研究》1999年第7期;Yiping Huang,Xin Meng,“China's Industrial Growth and Efficiency: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tate and the TVE Sectors,"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1997(1),pp.101-121.
- (9)刘元春:《国有企业宏观效率论——理论及其验证》,《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 (10)刘瑞明:《中国的国有企业效率:一个文献综述》,《世界经济》2013年第11期。
- (11)Lin S.,“Resource Alloc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Economic Inquiry,2000(3),pp.515-526;刘瑞明、石磊:《国有企业的双重效率损失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10年第1期。
- (1)易纲、林明:《理解中国经济增长》,《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 (2)刘瑞明:《金融压抑、所有制歧视与增长拖累——国有企业效率损失再考察》,《经济学(季刊)》2011年第2期。
- (3)天则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国有企业的性质、表现与改革》,2011。
- (4)刘瑞明:《金融压抑、所有制歧视与增长拖累——国有企业效率损失再考察》,《经济学(季刊)》2011年第2期。
- (5)魏杰、徐有轲:《论国有企业负担问题》,《开发研究》1997年第1期;Lin J.Y.,Cai F.,Li Z.,"Competition,Policy Burdens,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2),pp.422-427;Putterman L.,Dong X.Y.,“China's State-Owned Enterprises:Their Role,Job Creation,and Efficiency in Long-Term Perspective,"Modern China,2000(4),pp.403-447.
- (6)林毅夫、蔡昉、李周:《对赶超战略的反思》,《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6期;林毅夫、蔡昉、李周:《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林毅夫、李志赞:《政策性负担、道德风险与预算软约束》,《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
- (7)吴联生:《国有股权、税收优惠与公司税负》,《经济研究》2009年第10期。
- (8)Liao G.,Chen X.,Jing X.,et al.,“Policy Burdens,Firm Performance,and Management Turnover,"China Economic Review,2009(1),pp.15-28.
- (9)廖冠民、沈红波:《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动因、后果及治理》,《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6期。
- (1)曹越、姜丽平、张肖飞:《地方政府政绩诉求、政府控制与国有企业税负》,《审计与经济研究》2015年第5期。
- (2)胡鞍钢、魏星、高宇宁:《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评价(2003~2011):世界500强的视角》,《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年第2期。
- (3)本文对于大型企业的定义主要参照了艾尔弗雷德·钱德勒(Alfred Chandler)的观点。本文认为大型企业是对于一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和战略意义的企业,其中对于战略意义的内涵界定通常包括在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和经济发展的赶超等基于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国家意志和计划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其中在早期工业化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等),大企业往往指大型的工业企业,而在后工业化时代对于大企业的内涵进一步扩大,从单纯的工业企业向服务业等其他行业扩展。对于大型企业的界定最主要是观察其规模。
- (1)Blundell R.,Bond S.,“Initial Conditions and Moment Restrictions in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s,”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8,87(1):115-143.
- (1)Bond S.R.,Windmeijer F.,"Finite Sample Inference for GMM Estimator in Linear Panel Data Models,"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