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的质性研究与意义的发现Qualitative Studi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the Discovery of their Meaning
孙飞宇
摘要(Abstract):
本文试图在社会科学理论传统与田野调研经验对照的基础上,以现象学社会学为思考线索,讨论社会科学的质性研究以及其中的意义发现问题。社会科学的不同流派在研究方面都存在"面对事实本身"的基本要求与"进入事实"的共同态度。从经典社会学的角度来说,质性研究以及发现意义,是社会学最初作为一门"道德科学"的形态,同时也可以成为大学教育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
关键词(KeyWords): 质性研究;社会事实;社会科学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孙飞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米尔斯,C.赖特:《社会学的想象力》,李康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 (2)朱天飚:《定性研究:从实证到解析》,《公共管理评论》2017年第3期;邓柯:《统计学与人文研究的哲学思辨——从批判视角看人文研究中的“不确定性”》,《公共管理评论》2017年第3期。
- (1)刘世定:《研究性质与分析技术》,《公共管理评论》2018年第1期;张长东:《社会科学中的因果机制:微观基础和过程追踪》,《公共管理评论》2018年第1期。
- (2)众所周知,Emile Durkheim这一名字在中国大陆学界有诸多翻译。由于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涉及的主要中文译本与其他中文译本和研究文献的翻译并不一致,为了统一起见,在行文中都使用“涂尔干”这一译名,而在参考文献中则会涉及如“迪尔凯姆”这样的译名。
- (3)Durkheim,Emile,The Rules of Sociological Method,New York:The Free Press,1966.
- (4)Weber,Max,Economy and Society:An Outline of Interpretive Sociology, Edited by Guenther Roth and Claus Wittich,Berkeley·Los Angeles·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p.4.
- (1)迪尔凯姆,埃米尔:《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胡伟译,华夏出版社,1999,第16~17页。
- (1)1932年,芝加哥大学的罗伯特·帕克(Robert Park)教授到燕京大学任访问学者。在这期间,他曾带领燕大的学生们在北京从事实地调研,深刻影响了这些学生今后的研究取向,这被费孝通在后来视为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传统最早期也是最重要的影响。参见费孝通《补课札记》,载《费孝通全集·第十七卷(2000~2004)》,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第7~108页。
- (2)Bulmer,Martin,The Chicago School of Sociology:Institutionalization, Diversity and the Rise of Sociological Research,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p.97.
- (1)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商务印书馆,2010。
- (1)杨善华、孙飞宇:《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5期。
- (1)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2001。
- (2)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杨渝东、史建华译,译林出版社,1995,第4~6页。
- (3)O'Neill,John,Sociology as a Skin Trade:Essays towards a Reflexive Sociology,London: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Ltd.,1972.
- (4)韦伯,马克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译,三联书店,1987,第143页。
- (1)米尔斯,C.赖特:《社会学的想象力》,李康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 (2)Ponty,Merleau,Sense and Non-Sense, translated by Hubert L.Dreyfus&Patricia Allen Dreyfus,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64a,pp.89-93; Signs,translated by Richard C.McCleary,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64b,pp.115-118.
- (1)杨善华:《“意识”、“见识”与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一个现象学与现象学社会学的视角》,《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