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地联结的中国机制——评《地方在中央:晚期帝都内的同乡会馆、空间和权力》The Central-Local Tie with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omment on Localities at the Center:Native Place,Space,and Power in Late Imperial Beijing
罗婧,闫泽华
摘要(Abstract):
对中国社会转型机制和发展逻辑的探索是社会科学研究最为核心的任务之一。围绕此,我国本土学界与海外汉学界都展开了多元视角的研究,尤其是对于我国社会悠久的历史进程予以解读,从而提炼、建构出了丰富的理论知识。白思奇(Belsky)就以明清时期北京的士人会馆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会馆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不同阶段中扮演的角色,进而探讨了以其为基础孕育的同乡关系在社会整合上发挥的作用。同乡关系不属于"私"的、特殊的、地方的,而是成为"公""私"之间、特殊与普遍之间、地方与中央之间,甚至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沟通、过渡桥梁。这一结论对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探讨极具启发意义,是探明我国社会基础独特性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KeyWords): 社会基础;中国特色;央地联接;同乡关系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罗婧,闫泽华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韦伯:《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332页。
- (2)转引自王日根、肖丽红《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美国中国地方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 (1)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三联书店,陈兼、刘昶译,2014,第1页。
- (2)周雪光:《运动型治理机制: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再思考》,《开放时代》2012年第9期。
- (3)周飞舟:《锦标赛体制》,《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3期。
- (4)冯仕政:《中国国家运动的形成与变异:基于政体的整体性解释》,《开放时代》2011年第1期。
- (5)有学者认为,孔飞力并未从根本上否定韦伯,常规手段到非常规手段的转变本就说明了君主专断权力削弱。但孔飞力阐明,地方官僚们应对来自中央的“非常规”要求时,“尽力将来自君主的紧急、非常规要求导入习惯的、日常的轨道”,足见从制度上而言,所谓的“非常规”也纳入在“常规”中。参见刘昶《译者后记》,载孔飞力著《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三联书店,2014,第233、271、358页。
- (6)欧阳静:《论基层运动型治理——兼与周雪光等商榷》,《开放时代》2014年第6期。
- (1)Rankin,M.B.,“The Origins of A Chinese Public Sphere:Local Elites and CommunityAffairs in the Late Imperial Period,"Etudes Chinoises,1990(2),pp.13-60;Rowe,W.,"The Public Sphere in Modern China,"Modern China,1990(3),pp.309-329.
- (2)Kuhn,P.A.,“Civil Society and Co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La Soci6te Civile Face a l'Etat.Paris:Ecole francaised'Extreme-Orient,1994.
- (3)Wakeman J.F.,"Models of Historical Change:The Chinese State and Society,1839-1989,"Perspectives on Modern China:Four Anniversaries,1991,p.165.
- (4)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伍跃、杨文信、张学锋译,商务印书馆,2005,第20页。
- (5)白思奇:《地方在中央:晚期帝都内的同乡会馆、空间和权力》,秦兰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第121页。
- (1)何炳棣:《中国会馆史论》,中华书局,2017,第99页。
- (2)何炳棣:《中国会馆史论》,中华书局,2017,第111页。
- (1)彭泽益:《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下册)》,中华书局,1995,第821页。
- (2)张忠民:《清代上海会馆公所及其在地方事务中的作用》,《史林》1999年第2期。
- (3)陈亚平:《寻求规则与秩序:18~19世纪重庆商人组织的研究》,科学出版社,2014。
- (4)魏斐德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罗威廉的观点,认为中国并不存在前工业的资本主义社会萌芽。但同时魏斐德也承认,晚清确实经历了一个公共领域的扩张。见魏斐德《讲述中国历史(下册)》,梁禾译,人民出版社,第757、764页。
- (5)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三联书店,2017,第243-246页。
- (6)马敏、朱英:《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会个案研究》,巴蜀书社,1993;徐鼎新、钱小明:《上海总商会史:1902-1929》,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 (1)白思奇:《地方在中央:晚期帝都内的同乡会馆、空间和权力》,秦兰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第10页。
- (2)白思奇:《地方在中央:晚期帝都内的同乡会馆、空间和权力》,秦兰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第31页。
- (3)白思奇:《地方在中央:晚期帝都内的同乡会馆、空间和权力》,秦兰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第19页。
- (4)白思奇:《地方在中央:晚期帝都内的同乡会馆、空间和权力》,秦兰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第43页。
- (1)白思奇:《地方在中央:晚期帝都内的同乡会馆、空间和权力》,秦兰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第47页。
- (2)施坚雅:《导言:清代中国的城市社会结构》,载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叶光庭等译,中华书局,2000。
- (3)白思奇:《中华帝国晚期北京城市生态的重新思考:都城社会空间的演变》,任吉东译,《城市史研究》总第26辑,2006。
- (4)施坚雅认为清朝中后期,北京的士人分布于内城东侧,商人分布于内城的城门附近。白思奇对此进行了反驳,提出由于清朝实行的满汉分离政策,汉人士人和商人都被强制性地驱逐,并分布于内城以南的外城中。但白思奇在书中并未直接说明士人和商人具体的空间分布对士人会馆的特征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 (5)Zhang,Li.,Strangers in the City:Reconfigurations of Space,Power,and Social Networks within China's Floating Population,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 (1)《翁同龢日记》,陈义杰整理,中华书局,2006。
- (2)白思奇:《地方在中央:晚期帝都内的同乡会馆、空间和权力》,秦兰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第87页。
- (3)在一些民间传说中,关帝也具有文章保护神的属性。见白思奇《地方在中央:晚期帝都内的同乡会馆、空间和权力》,秦兰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第97页。
- (1)白思奇:《地方在中央:晚期帝都内的同乡会馆、空间和权力》,秦兰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第88页。
- (2)张静:《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 (3)白思奇:《地方在中央:晚期帝都内的同乡会馆、空间和权力》,秦兰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第88、124页。
- (4)白思奇:《地方在中央:晚期帝都内的同乡会馆、空间和权力》,秦兰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第159~160页。
- (5)白思奇:《地方在中央:晚期帝都内的同乡会馆、空间和权力》,秦兰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第124页。
- (1)白思奇:《地方在中央:晚期帝都内的同乡会馆、空间和权力》,秦兰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第126页。
- (2)Dray-Novey A.,“Spatial Order and Police in Imperial Beijing,”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1993(4),p.902.
- (3)白思奇:《地方在中央:晚期帝都内的同乡会馆、空间和权力》,秦兰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第136~142页。
- (4)白思奇在第九章中实际上是划分了三个部分来进行阐释,但笔者认为,其对于翁同龢与李鸿章对会馆参与的介绍与分析都从关于的视角出发,围绕着“自下而上”的功能进行介绍,故而进行了重新归类。
- (1)白思奇:《地方在中央:晚期帝都内的同乡会馆、空间和权力》,秦兰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第147页。
- (2)李乔:《安徽会馆:淮军集团的一个据点》,《北京史苑》1983年第1期。
- (3)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第28~37页。
- (4)参见白思奇《北京会馆与戊戌维新——从城市历史的角度看戊戌维新》,《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 (1)参见Madeleine Y.D.,"Reviewed Work:Localities at the Center:Native Place,Space,and Power in Late Imperial Beijing by Richard Belsky,"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2007(1),pp.172-173;Michael G.C.,"Reviewed Work(s):Localities at the Center:Native Place,Space,and Power in Late Imperial Beijing.Harvard East Asian Monographs,258 by Richard Belsky,"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2006(2),pp.352-356;Dray-Novey,A.J.,“Reviewed Work(s):Localities at the Center:Native Place,Space,and Power in Late Imperial Beijing by Richard Belsky;Republican Beijing:The City and Its Histories by Madeleine Yue Dong,"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2007(2),pp.432-444;Goodman,B.,"Reviewed Work:Localities at the Center:Native Place,Space,and Power in Late Imperial Beijing by Richard Belsky,” Pacific Affairs,2006(3)。
- (2)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法律出版社,2011,第7~9页。
- (3)许涤新、吴承明:《商品流通的发展和会馆、公所、行帮的兴起》,载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