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世界里的钟摆运动:文化视角下的公共管理发展逻辑——兼评《国家的艺术:文化、修辞与公共管理》The Pendulum Movement in a Four-Dimensional World:The Logic of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Manag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Comments on The Art of the Country:Culture,Rhetoric and Public Management
徐国冲,李琪,张晨舟
摘要(Abstract):
公共管理现代化存在全球性的趋同范式吗?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无疑对明晰我国未来公共管理改革方向具有重要意义。胡德的观点十分明确:以文化与历史结合的视角来看,公共管理趋向同一"现代"范式的观点有待商榷,一个更多元的未来更为可信。通过引入网格—团体理论,作者将公共管理组织形式划分为四种类型:等级主义、平等主义、个人主义和宿命论。同时,借由对长时期历史的考察,作者发现,这四种组织形式交替出现;公共管理发展绝非遵循线性替代逻辑,而是钟摆运动逻辑,呈循环上升态势。该研究对现代化的理性思考、对国家艺术的深入探讨,使其成为公共管理研究的里程碑之作。尽管如此,该研究也存在有待商榷之处。此外,本文还探讨了该书对我国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KeyWords): 文化理论;公共管理现代化;克里斯托弗·胡德
基金项目(Foundation):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FJ2017B025);; 厦门大学繁荣哲学社会科学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20720181099)资助
作者(Author): 徐国冲,李琪,张晨舟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Hood,Christopher,"Contemporary Public Management:A New Global Paradigm,"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1995(10),pp-105-106.
- (1)克里斯托弗·胡德:《国家的艺术:文化、修辞与公共管理》,彭勃、邵春霞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译者序。
- (2)杨绘荣:《复兴中的政治文化——维尔达夫斯基的文化模式理论浅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 (3)赵有声、徐扬:《克里斯托弗·胡德公共管理思想评议:主题、贡献及启示》,《国外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 (4)Douglas,Marry,In the Active Voice,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82,pp.183-254.
- (1)克里斯托弗·胡德:《国家的艺术:文化、修辞与公共管理》,彭勃、邵春霞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7页。
- (1)克里斯托弗·胡德:《国家的艺术:文化、修辞与公共管理》,彭勃、邵春霞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79页。
- (2)克里斯托弗·胡德:《国家的艺术:文化、修辞与公共管理》,彭勃、邵春霞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89页。
- (3)克里斯托弗·胡德:《国家的艺术:文化、修辞与公共管理》,彭勃、邵春霞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13页。
- (1)罗国杰:《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第五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第78~79页。
- (2)杨绘荣:《文化模式的结盟、解盟与再结盟——维尔达夫斯基论美国政治文化的变化》,《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1期。
- (3)杨明、张伟:《个人主义: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 (4)鲍磊:《“格栅/群体”分析:玛丽·道格拉斯的文化研究图式》,《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第13期。
- (5)克里斯托弗·胡德:《国家的艺术:文化、修辞与公共管理》,彭勃、邵春霞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24页。
- (1)杨绘荣:《文化模式的结盟、解盟与再结盟——维尔达夫斯基论美国政治文化的变化》,《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1期。
- (2)卫松、杨昌儒:《道格拉斯文化理论视域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商业时代》2015年第11期。
- (3)克里斯托弗·胡德:《国家的艺术:文化、修辞与公共管理》,彭勃、邵春霞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84页。
- (1)吴志成:《内在逻辑与现实困境:美国个人主义的平等观》,《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6期。
- (2)克里斯托弗·胡德:《国家的艺术:文化、修辞与公共管理》,彭勃、邵春霞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125页。
- (1)鲍磊:《“格栅/群体”分析:玛丽·道格拉斯的文化研究图式》,《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第13期。
- (2)布莱登·斯瓦德洛、贾彦艳:《文化理论对政治学的贡献》,《国外理论动态》2012年第5期。
- (3)克里斯托弗·胡德:《国家的艺术:文化、修辞与公共管理》,彭勃、邵春霞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103页。
- (1)邵任薇:《公共管理的文化理论——胡德的<国家的艺术:文化、修辞与公共管理>述评》,《东南学术》2009年第5期。
- (2)转引自克里斯托弗·胡德《国家的艺术:文化、修辞与公共管理》,彭勃、邵春霞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4页。
- (3)赵有声、徐扬:《克里斯托弗·胡德公共管理思想评议:主题、贡献及启示》,《国外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 (1)克里斯托弗·胡德:《国家的艺术:文化、修辞与公共管理》,彭勃、邵春霞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24页。
- (2)参见Merton,Robert K.,“The Unanticipated Consequences of Purposive Social Action,”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36(1),pp.894-904;魏娜《官僚制的精神与转型时期我国组织模式的塑造》,《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 (3)比如基层共谋行为、上下级政府博弈。参见周雪光《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6期;周雪光、练宏《政府内部上下级部门间谈判的一个分析模型——以环境政策实施为例》,《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 (4)克里斯托弗·胡德:《国家的艺术:文化、修辞与公共管理》,彭勃、邵春霞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8页。
- (1)克里斯托弗·胡德:《国家的艺术:文化、修辞与公共管理》,彭勃、邵春霞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128页。
- (2)克里斯托弗·胡德:《国家的艺术:文化、修辞与公共管理》,彭勃、邵春霞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129页。
- (3)克里斯托弗·胡德:《国家的艺术:文化、修辞与公共管理》,彭勃、邵春霞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182页。
- (1)薛澜、张帆:《公共管理学科话语体系的本土化建构:反思与展望》,《学海》2018年第1期。
- (2)参见荣敬本、崔之元《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杨雪冬《压力型体制:一个概念的简明史》,《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
- (3)参见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乔坤元《我国官员晋升锦标赛机制:理论与证据》,《经济科学》2013年第1期。
- (4)参见唐皇凤《常态社会与运动式治理——中国社会治安治理中的“严打”政策研究》,《开放时代》2007年第3期;王辉《运动式治理转向长效治理的制度变迁机制研究——以川东T区“活禽禁宰”运动为个例》,《公共管理学报》2018年第1期。
- (5)参见韩博天、石磊《中国经济腾飞中的分级制政策试验》,《开放时代》2008年第5期;韩博天《通过试验制定政策:中国独具特色的经验》,《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