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金融业混合所有制治理转型及启示——基于公民股的博弈行为分析Transforming Governance for Privatized Financial Enterprises in Taiwan:The completion of control right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shareholders
尤怡文
摘要(Abstract):
20世纪80年代末,台湾赶上全球新自由主义改革浪潮,积极推动公营事业民营化,其中以金融业民营化后所引发的公股、民股博弈影响最为深远。2001年,陈水扁当局启动第一次金融改革,深化金融业民营化进程,鼓励民股取得控制权,从而引动了一场至今仍未歇止的公股、民股博弈,也引发了社会公众对公股角色定位、公股股权管理、公股代理人道德风险、公股与民股控制权之争等问题的质疑。为借他山攻错,本文拟分析台湾金融业混合所有制发展历程中的公股、民股博弈,以及台湾当局为应对危机所进行的公股股权管理的转型,作为中国大陆推动混合所有制的借鉴。
关键词(KeyWords): 混合所有制;银行治理;治理革新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尤怡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混合所有制的力量:国民共进.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141hzt/zt1.htm.
- ②台湾将“国股”称之为公股,乃因持有者多元,不仅有“行政当局”直接持股,“国有”企业持股,还有已民营化但当局仍控股的企业持股,故统称为公股。
- ①该研究中对government-owned(GC)的定义为:GC>90%(持股比例)、GC>50%、GC>20%(且为最大股东)。所使用的研究样本为1960—1995年曾进行一家以上银行私有化的92个国家(地区),并将样本按商业法体系法源区分为五个群组:习惯法、法国民法、德国民法、斯堪的纳维亚法、社会主义。
- ②黄佩铃.商业银行股权结构、核心代理问题与盈余传递效果[D].桃园:“中央”大学,2000.
- ③余歆仪.政权轮替对公股企业董监事改选与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D].高雄:中山大学,2002.
- ①Steven Jones,William L Megginsonb,Robert C Nash,et al.Share Issue Privatization as Financial Means to Political and Economic End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4,109(4):995-1025.研究中以数据佐证,政府在以SIP(share issue privatization)释出公股的过程中,举凡释出比例、定价及发行的方法、发行对象的分配、与私有化公司的关系定位等,都与一般公司的释股决策不同。研究中试图将政府归类为两种类型:市场导向(右翼政府)、民粹导向(左派政府),意图归纳市场导向政府及民粹倾向政府的不同行为模式。但其问题在于,过于单纯地设定政府及政治人物的目的,如市场导向政府追求的是长期总体经济发展,而民粹倾向政府则倾向短期利极大化。在过于简化的假设下,其推导结果有失真之嫌。
- ②Meggison William L,Netter Jeffry M.From State to Market:A Survey of Empirical Studies on Privatiz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June,2001(39):321-389.此文广泛地探讨了后共国家、开发中国家的银行私有化过程(私有化途径、内部与外部股东控制权的分配等)及其绩效表现。文章中的文献检阅,几乎涵括了近年来私有化研究的所有重要文献,并将之归类整理,堪称是私有化研究极佳的入门索引。
- ③Boehmer Ekkehart,Nash Robert C,Netter Jeffry.Bank Privatization in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Cross-sectional Evidence on the Impact of Economic and Political Factors[D].Working Paper Wake Forest University.(2003).实证比较OECD及non-OECD国家银行私有化过程中政治经济因素影响的差异性,其经济变项为国家财政情况、银行部门的质量与规模、银行危机的发生、资本市场发展程度。政治变项:政府稳定度、政治风险、政府的经济意识形态、政府的可责性。结论为上述这些变项对OECD国家私有化过程的影响相对不显著,对non--OECD国家影响较明显。
- ④La Prota Rarael,Lopez-De-Silanes,Florencio&Shleifer,Andrei.Government Ownership of Banks[J].Journal of Finance,2002(57-1):265-301.该研究以实证数据否定了SOB对政治经济稳定度、金融体系发展、总体经济长的正向关系,并进一步推导SOB存在的绩效表现并非如Gerscgenkron国家发展论者所预期,而是更贴近于唯政治利益论。
- ⑤法国在“二战”后1945—1946年进行银行国有化,之后又趋向市场主义。1981当英国私有化如火如荼地进行时,法国银行再次国有化,直到1993保守联合政权赢得国会多数后,再度私有化。(参见赖光二.公营事业推动民营化之研究——以高雄银行为例[D].高雄:中山大学高阶经营硕士学程专班,2001;The end of Organized Capitalism,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 Sin Press,1987:56-66.)。
- ①在面对“立委”质询陈木在为何改以“中国”商银代表出任开发金控董事长时,“财政部”部长林全的答复如下:“不管是台银或是‘中国'商银,对我们来说都是公股代表,其实没有什么太大差异。”(“立院公报”93卷24期,财委会纪录,2004年4月14日)这样的回答从“财政部”的角度来说的确没有太大差异,但从“立法院”的监督立场而言,这其间确有差异,因为这样的转变将使“立院”丧失监督权,而这也正是本文第四部分将进行的分析。
- ②公股前十大银行占有率=公股于前十大银行股权财产分配请求权加总/前十大银行资产总和。
- ③前十大银行的排名及总资产资料来自于“行政院”金管会网站。
- ④由于La Prota的研究数据仅至1995年,数据时间相差10年,实无法进行比较。在暂无新数据可供比较的状况下,提供此作为相对程度的参考值。至于表1中关于台湾的数据,由于缺乏进一步的信息可说明,为何在1995年突然提升,甚而超越戒严时期水平GB70=50,无法进一步分析。
- ①数据源为各公司1993年度股东会年报。
- ①此处雇员指的是政客的政治支持者,以此换取劳工团体的选票支持者,如希腊国营事业的劳工雇用亦是随着政党轮替而替换。
- ②此处c是指说服财政部提高补助的政治成本。
- ③图2乃本文作者按Shleifer和Vishny,Politicians and firms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内容自行整理绘制。
- ①如美国民主党曾为照顾其长期的政治支持者——汽车工会,补助财务困难的Chrysler汽车公司。(Shleifer,A&Vishny,R.W.Politicians and Firms.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4(109:4):995-1025.)
- ②“掌控金融体制,一向是台湾政治体系,确保政治优势的重要手段,1989年以前国民党威权体制时期,由蒋家绝对信任的俞国华长期主控‘央行'与‘财政部',李登辉时期则找了老友梁国树帮忙,引介郭婉容、颜庆章等”,见林慧君.超级董座陈水扁打造新型政金复合体[J].新新闻,2004(902)).“从去年3月18日~5月20日,扁当局首波的绿化工作有两大方向,即财金部会首长的任命,以及各大行库董监人马的派任,毕竟要守住“一国”的金派当然得仰赖所谓‘国王的人马'。因此许嘉栋、陈师孟、林全等分别进驻‘财政部'‘央行'与‘主计处'”见杨淑慧.民进党掌控金权现形记[J].财讯,2002(228):265-268.
- ③由于“财政部”自主性甚低,所以在图3中,T以虚线方框表之。
- ④“一位‘财政部'官员坦承,这次几家银行官股代表名单的研拟,‘财政部'完全没有主导权,甚至是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是在一位新当局高层的媒介下,这份名单是赶在改选前一二天才出炉。”见杨辉.官股运作,财部“抓大放小”[J].商业周刊,2000(655).
- ①“农银总经理黄清吉政商背景雄厚,不仅和多位同样是高雄人的国民党高层以及‘立法院'高层都是好朋友,同时也和当局有不错交情,黄的人脉关系早已超越党派,即使‘财政部'手中握有相当多对黄不利的检举函,唯在局势未明前,‘财政部'不会轻易对黄出手。”见联合报,2003-5-15,C2.“台企银董事长萧介仁政党关系良好,连‘财政部'内部都坦承,没把握动得了他。”见经济日报,2001-7-30,6.“陈建隆和宗才怡夫妇与陈水扁的关系密切众所周知。陈建隆后来更担任第一金控董事长,并提供一银总部大楼的12楼作为凯达格兰学校班址。”见联合报,2003-8-25,A2.
- ②“陈建隆意图以福昌民股身份当选董事长,许景河还是陈建隆安排的第一金董事之一,但此一布局踢到铁板。”“典型内线交易,元大承接一银部分GDR,换取第一金控未来的董事席位,脱离‘财政部'和‘立法院'的监督。”
- ③据2005年9月27日董监持股数据显示,在8月底完成8亿元增资案后,“财政部”由于一再放弃认购新股,持股比重已降至23.28%,而长荣集团则积极承接。目前泛长荣集团持股已超过五成,并于2005年10月26日临时股东会中囊括2/3董监事席次。
- ④由于“财政部”自主性甚低,所以在图3中,T以虚线方框表之。
- ①“政治正确,民股坐上官股董座。兆丰金、彰银上周改选董监事,两家公司的民股以不到10%的股权,分别掌握近半数或过半数的董监席次,少数人依赖官股支持不费分文就稳坐特定企业董座的案例越来越多。多有官股与民股比例悬殊的现象,民股持有比重偏低,却能囊括公司近半数董监事,掌理运用公司资产。”见联合报,2003-6-9,C1.
- ②Olga kuznetsova和Andre Kuznetsov在The state as a shareholder:responsibilities and objectives一文中认为,俄罗斯政府在民营化后公股角色的扮演上,是退缩消极的无作为状态。然而观诸此类机构过去5年的新闻事件可发现,台湾政治人物在控制权上的退让,其实是种经过计算的交换关系,其席次结果是经过协商产生的。如台开“官民股达成董监席次分配协议,年代邱复生获当局高层同意入主。”见联合报,1999-6-19,21.彰银“股东会选出董事后,‘财政部'即与张伯欣展开协调,总经理张嵩峨由民股转任公股代表。”见经济日报,2006-6-25,7.“兆丰金董监事改选的政治阳谋,郑深池自愿由官转民大有玄机”“兆丰金控协调‘财政部'让出官股董事席次,‘财政部'长林全表示公股支持郑深池以民股身份续掌兆丰金并无不妥”见联合报,2003-5-23,A6,经济日报,2003-5-24,7。
- ③其牵制之法计有:公股辞董监事,造成董监事会持股不足,进行改选;民股经营者以公股代表身份出任董事长、总经理职或董监事,因按“公司法”27条规定当局得以随时改派法人代表。
- ①罗如兰.台开案:官商民代共犯结构呼之欲出[N].中国时代,2000-8-27.
- ②“尽管‘财政部'在开发金控经营权争夺战中的角色定位不明,却很明确地传递了官般将展现关键影响力的讯息,使得行政当局成为民间两大势力拉拢对象,并由此出现政治运作及操控的空间。”见经济日报,2004-2-7,2。
- ③“‘国票'金公股董事持股12%,陈派6%,洪派2%。公股不但持股最多,背后还有‘财政部'撑腰,董事会中可说是‘一言定江山'。‘国票'金内战的症结在于,洪派不同意陈派推举的总经理人选,两派对子公司董事会席次分配也没有共识,因此,‘国票'金改选虽已落幕,经营权的战火却未止熄。令人失望的是,公股董事始终坐视陈、洪两派内耗不休,‘国票'金改选后第一次董事会流会,公股漠然;第二次董事会表决总座人选,公股弃权不投票。公股董事像隐形人,既不表示赞成,也不表反对,结果是,‘国票'金总座难产,连带子公司董事会改组也停摆,‘国票'金几乎成了‘无主公司'。”见联合报,2005-8-11.
- ④罗两莎,陆倩瑶.国票金公股代表改派陈冲[N].联合报,2005-06-16.
- ①孙中英.台寿保金鸡母,台银惜售股权[N].联合报,2004-03-23.
- ②“财金官员表示,台北富邦方面已原则上同意会支持公股,至于台寿公股要取得支持的难度不低。”见经济日报,2005-6-1 7.
- ③“像ICBC(‘中国'商银)先前卖到只剩下1%,现在大量买进到5%之后还继续买进,而且也叫所属的倍利公司买进2%,这都是斧凿痕迹,想要支持某特定人士,这位特定人士不具专业资格,唯一专业资格是他是陈水扁的好朋友”2005,5(94):39,财委会纪录.
- ④兆丰金子公司“中国”商银最近在市场加码买进开发金股票,有意明年重返开发金董事会,见经济日报,2003-9-11,7.
- ①“立委”刘忆如曾就此问题质询“财政部”长林全:“您之前说‘中国'商银和台湾银行很类似,但在‘立法院'像今天这样的会议,台湾银行就要派代表坐在这里,而‘中国'商银却不用派代表出席,理由就是虽然两者很类似,但并不相同,‘中国'商银的代表不受‘立法院'的监督,台银则需要受到监督,且既然部长觉得都一样的话为何要换呢?”见“立法院”公报,2004,4(93):24.
- ②“阿扁忍不住跳出来指挥金改大业,让身为官股大股东的“财政部”部长林全有点尴尬,夹在政府绩效和社会观感之间。林全一直以来都有一动不如一静的坚持,却也让他在扁阵营中处境艰难。”见许柏凯.阿扁最火林全,龚照胜:二次金改问题,有人当着泛蓝对手漏自家政策底气[N].财讯,2004,(284).
- ①“彰银困境,是因公股既想卖个好价钱,又想藉此引入国际策略性投资人,成为二次金改的指标。只是竞标者不如预期,更非期待中的策略性投资人,行政当局却又不愿自承失败,导致全案胶着。”见联合报,2005-4-13.社论:政府要做好公股金融机构的老板[N].联合报,2005-4-13.
- ②孙中英,陆倩瑶.彰银将变天,公股释出添变数[N].见联合报,2005-7-31.
- ①“市场传言兆丰吃不到,才跳出来喊卡;另一种传言是他有私心,兆丰正在洽商另一证券会坏了行情。”(《经济日报》,2005年3月26日)白富美,辜家二少出手躁进?高招?经济日报,2005-3-26.
- ②“官股的董事长不算是公务人员,即使他图利他人,也不算是贪污罪,顶多是背信罪,我们现在给予他这么大的授信权利,如果他以市价的1~2成贱卖一些公司的不良债权,或是低于市价卖掉,我们也拿他没办法。”见“立法院公报”,2005,94(25).第一金董事长陈建隆以公费为监察人助选一案,法官判决理由即为“‘财政部'虽是一银大股东,但所持公股未超过一半,一银并非公营事业机关,陈建隆也不算是公务员,因此不构成公务员贪污罪。”
- ①《商业周刊》对开发金三台一案议决过程的描述,活生生地印证此问题。“3月21日开发金控董事会,董事们除了不在场的‘中国'商银代表蔡友才外,多对于开发金控并证购中信证、统一证乐观其成。更早以前,开发金两度召开常董会,与会的七位常董,包括开发金控董事长陈木在,独立董事朱敬一等都支持此计划。面对蔡友才突如其来的反对,在场董事反问蔡友才,是个人意见还是‘中国'商银意见,蔡友才回说是‘中国'商银意见,董事们一时无法确定林宗勇是个人行为,抑或府方高层授意,在难以确定林宗勇大动作被后含意,是否有任务在身,表决显得难堪。”见朱纪中.握股权再大声说话[J].商业周刊,2005(906).
- ②孙中英、李顺德.开发董座人选,林全说不介入只管董事长适任否?别把官股代表意见当成财部意见.联合报,2003-6-17.
- ③王文宇.从金融机构整并谈公股角色.经济日报,2005-07-30(A2).政府要做好公股金融机构的老板.联合报,2005-4-13.当官派董事长忘了我是谁?经济日报,2005-3-28.
- ④台湾经济研究院.公股股权管理问题之研究[R],“行政院”经建会委托计划,2003、台大国企系,公股股权管理与公股代表遴派制度化之研究[R],“经济部”委托计划、张玉山、叶丽如,民营化后公股股权管理之法规、个案及绩效分析[J],经济暨情势评论,1997(3:1)180-209..林建甫.从独董制度论公股管理之变革[R],台湾“财政部”委托研究报告,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