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应急预案研究述评(2000~2015)——基于CSSCI数据库文献的分析A Review of Research on Chinese Emergency Plans (2000-2015):Evidence from Papers Published in CSSCI-Indexed Journals
吕孝礼,徐浩,朱宪
摘要(Abstract):
本文以2000~2015年CSSCI数据库中的应急预案研究文献为分析样本,对国内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应急预案研究进行述评。综合运用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方法,对文献样本的研究主题、核心作者以及学术共同体进行梳理评价并作系统分析。共词分析与内容编码统计结果表明:预案研究主要围绕预案概念、体系、编制、评估、管理、启动与实施六个主题展开,其中预案体系、预案评估与预案编制是近五年关注的重点主题;主要关注一般预案,缺少对特定领域预案的深入分析;主要以政府与事业单位预案为研究对象,缺少针对企业、基层组织以及社会团体预案的研究;应然类研究较多,预案评估与理论检验研究较少。作者共被引分析发现预案研究在管理学、法学、安全科学、灾害研究等学科内部形成集中趋势,同时也形成了跨学科学术共同体。最后,本文提出了未来国内预案研究值得关注的方向。
关键词(KeyWords): 应急预案;文献计量;内容分析;共被引分析;综述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774098、7164200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7YJC630101)资助
作者(Author): 吕孝礼,徐浩,朱宪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全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中国应急管理》2013年第1期。
-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全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中国应急管理》2013年第1期。
- (3)马巧焕、褚洪:《我国应急预案研究文献的定量分析》,《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年第5期;肖琼:《应急预案研究现状与研究热点综述》,《科技展望》2016年第5期。
- (1)吕孝礼、马永驰:《扬汤止沸,莫若未雨绸缪:从“预警”到减灾防灾》,《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吕孝礼、张海波、钟开斌:《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危机管理研究——现状、趋势和未来方向》,《公共管理学报》2012年第3期。
- (2)“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来源期刊主要由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期刊中学术性强、编辑规范的期刊构成。
- (3)学科分类是基于CSSCI数据库中的分类标准。
- (4)郑文晖:《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的比较研究》,《情报杂志》2006年第5期。
- (5)郑文晖:《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的比较研究》,《情报杂志》2006年第5期。
- (6)王曰芬、路菲、吴小雷:《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的比较与综合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5年第9期。
- (1)张勤、马费成:《国外知识管理研究范式——以共词分析为方法》,《管理科学学报》2007年第10期。
- (2)张勤、马费成:《国外知识管理研究范式——以共词分析为方法》,《管理科学学报》2007年第10期。
- (3)文献计量研究通常会运用计量软件开展分析,常用的如Bibexcel、CiteSpace等,本文运用Bib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Bibexcel软件是由瑞典科学家Persson开发的科学计量学软件。
- (4)Ucinet软件是用于社会网络分析的重要软件工具,主要专注对网络关系数据的处理,其内嵌的Netdraw软件能够进行网络可视化。本文主要是运用Unicet与Netdraw软件进行共被引网络的处理与呈现。
- (5)《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办发[2013]101号)第二条规定:本办法所称应急预案,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为依法、迅速、科学、有序应对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而预先制订的工作方案。
- (6)应然性研究是指各种应然问题的探讨,主要涵盖各种文献评述、国外经验介绍、各种经验总结和工作心得;描述性分析是指现状分析;理论检验是指具有翔实的理论框架,对理论框架中某些具体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理论建构是指从调研资料和数据中派生出概念和分析框架;评价研究是指对文本、绩效的评估分析。参见吕孝礼、张海波、钟开斌《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危机管理研究——现状、趋势和未来方向》,《公共管理学报》2012年第3期。
- (1)本文在绘制应急预案研究文献的共词网络时,将关键词出现在图谱中的阈值设定为1,即所有关键词均会出现在共词网络中。
- (1)钟开斌、张佳:《论应急预案的编制与管理》,《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张海波:《应急预案的编制、应用与优化——以〈J省公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为案例》,《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高小平:《“一案三制”对政府应急管理决策和组织理论的重大创新》,《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 (2)詹承豫、顾林生:《转危为安:应急预案的作用逻辑》,《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5期。
- (3)钟开斌、张佳:《论应急预案的编制与管理》,《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 (4)林鸿潮:《论应急预案的性质和效力——以国家和省级预案为考察对象》,《法学家》2009年第2期。
- (5)熊晓青、张忠民:《突发雾霾事件应急预案的合法性危机与治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9期。
- (6)Clarke L.,Mission Improbable:Using Fantasy Documents to Tame Disaster,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9;陶鹏:《行动方案抑或政治符号:应急管理预案悖论及其超越》,《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 (7)Perry.R.W.,Lindell.M.K.,“Preparedness for Emergency Response:Guidelines for the Emergency Planning Process,"Disasters,2003(4),pp.336-350.
- (8)王世彤、毛华斌、窦艳芬:《地方政府及组织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原则分析》,《社会科学家》2006年第3期。
- (1)王磊、高波:《国外图书馆危机预案制定现状及启示》,《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年第3期。
- (2)张海波:《应急预案的编制、应用与优化——以
为案例》,《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 (3)Tang,Z.,Lindell,M.K.,Prater,C.S.,Brody,S.D.,“Measuring Tsunami Planning Capacity on US Pacific Coast,"Natural Hazards Review,2008(2),pp.91-100.
- (4)邹海、龚建平:《社会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评估及其预警警示分析》,《求索》2007年第8期;张英菊:《基于弹性视角的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价研究》,《理论与改革》2015年第4期。
- (5)荣莉莉、杨永俊:《一种基于知识供需匹配的预案应急能力评价方法》,《管理学报》2009年第6期。
- (6)舒其林、朱元华、龚本刚:《面向多专家语言决策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评估方法》,《经济管理》2011年第12期。
- (7)荣莉莉、鲁荣辉:《基于故障树的应急预案诊断方法研究》,《情报学报》2012年第10期。
- (1)崔维、佘廉、刘士竹:《我国应急预案效力研究——以青岛“11·22”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为例》,《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 (2)钟开斌:《中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四个基本问题》,《政治学研究》2012年第6期。
- (3)张海波:《中国应急预案体系:结构与功能》,《公共管理学报》2013年第2期。
- (4)向立文:《论档案馆应急预案体系的构建》,《档案学研究》2010年第3期。
- (5)张海波、童星:《中国应急预案体系的优化——基于公共政策的视角》,《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 (6)姜继为、冯婕:《论城市政府对应急预案的管理》,《城市问题》2006年第4期。
- (7)史波、梁静国:《基于预案的企业应急决策方法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8年第2期;王治莹、李勇建:《行为决策对突发事件的干预机制及其预案启动策略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5年第7期。
- (1)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 (2)钟开斌、张佳:《论应急预案的编制与管理》,《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钟开斌:《中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四个基本问题》,《政治学研究》2012年第6期。
- (3)詹承豫、顾林生:《转危为安:应急预案的作用逻辑》,《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5期。
- (1)于瑛英、池宏:《基于网络计划的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研究》,《公共管理学报》2007年第2期。
- (2)本文综述的文献样本是社会科学研究,但是其中存在大量安全科学与灾害研究领域的文献与作者。对于安全与灾害研究领域的学者,本文并没有严格区分其学科所属。
- (3)刘功智、刘铁民:《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劳动保护》2004年第4期。
- (4)吴宗之、刘茂:《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分级、分类体系及其基本内容》,《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年第1期;刘吉夫、张盼娟、陈志芬、陈晋:《我国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评估方法研究(Ⅰ):完备性评价》,《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年第2期;刘吉夫、朱晶晶、张盼娟、陈晋:《我国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评估方法研究(Ⅱ):责任矩阵评价》,《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年第4期。
- (5)Perry,R.W.,Lindell,M.K.,“Preparedness for Emergency Response:Guidelines for the Emergency Planning Process,”Disasters,2003(4),pp.336-350.
- (6)郭世月、单贝:《我国认知心理学领域科学共同体发现》,《图书情报导刊》2010年第29期。
- (7)Vogel,R.,“What Happened to the Public Organization?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Organization Studies,"The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014(4),pp.383-408.
- (1)Eriksson,K.,McConnell,A.,"Contingency Planning for Crisis Management:Recipe for Success or Political Fantasy?”Policy and Society,2011(2),pp.89-99.
- (2)中文文献一般将美国Local Emergency Planning Committees翻译为美国地方应急预案委员会或者美国地方应急规划委员会。由于美国Local Emergency Planning Committees的主要职能是进行应急预案的编制与修订工作,本文运用美国地方应急预案委员会这一翻译方式。具体信息可参见:https://www.epa.gov/epcra/local-emergency-planning-committees。
- (1)Kartez,J.D.,Lindell,M.K.,"Planning for Uncertainty:The Case of Local Disaster Planning,"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1987(4),pp.487-498;Lindell,M.K.,"Are Local Emergency Planning Committees Effective in Developing Community Disaster Preparednes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ss Emergencies and Disasters,1995(2),pp.159-182;Lindell,M.K.,Meier,M.J.,"Planning Effectiveness:Effectiveness of Community Planning for Toxic Chemical Emergencie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1994(2),pp.222-234;Lindell,M.K.,Whitney,D.J.,"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Internal Structure,and Team Climate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Local Emergency Planning Committees,"Risk Analysis,1995(4).pp.439-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