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世界秩序观的历史遭遇及未来
陈雪飞
摘要(Abstract):
<正>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617页,68元,ISBN:9787508635583在21世纪头10年,中国经济复兴,国际话语权却依然瘸腿,鲜明反差引人深思。"中国观察家们"对此莫衷一是,有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傲慢论、中国强硬论等"唱衰论";有中国机遇论、中国责任论、中国必胜论、发展中大国责任论、中国独秀论等"捧杀论"。而美国外交政策界既有反华仇华的"蓝队",也有同情理解中国的"红队"。基辛格是其中少数知华的中国通,其《论中国》与众不同,既论证了中国文明的文
关键词(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陈雪飞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柯小刚.儒法关系与人民共和的古代历史渊源.政治与法律评论,2010(1):24-42.
- ②Lucian W Pye.The Spirit of Chinese Politics[J].Cambridge,M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235.
- ③基辛格.论中国[M].胡利平,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6.
- ①基辛格.论中国[M].胡利平,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1-12.
- ②基辛格.论中国[M].胡利平,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2-13.
- ③约瑟夫·奈认为均势不是维持和平的体系,而是维持独立的,在欧洲各国之间维系的是无政府的国际体系,参见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M].张小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88.
- ④赵晓力.美国人来自火星,欧洲人来自金星[J].书城,2005(3):39-42.
- ①费正清的观点之后虽发生了些许变化,但主要还是受汤恩比“文明阶段论”的影响。参见王新谦.对费正清中国史观的理性考察[J].史学月刊,2003(3):13-18.
- ①邹谠.美国在中国的失败:1941—1950[M].王宁,周先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基辛格.论中国[M].胡利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09.
- ②基辛格.论中国[M].胡利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11.
- ③基辛格.论中国[M].胡利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39.
- ④基辛格.论中国[M].胡利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57.
- ①中国例外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但共性大于差异。参见张锋.“中国例外论”刍议.世界政治与经济,2012(3):82-104.
- ②基辛格.论中国[M].胡利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89.
- ③基辛格.论中国[M].胡利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88.
- ④时殷弘.当代中国的对外战略思想:意识形态、根本战略、当今挑战和中国特性[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9):18-24.时殷弘.武装的中国:千年战略传统及其外交意蕴[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6):4-33.
- ⑤文化共处依赖武装共处,这是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参见基辛格.论中国[M].胡利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74-194.
- ①基辛格.论中国[M].胡利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302,307,316.
- ②基辛格.论中国[M].胡利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240.
- ③基辛格.论中国[M].胡利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502-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