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与台湾问题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Taiwan Issue
殷存毅,吕芳
摘要(Abstract):
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使台湾被外国列强分裂出去的可能性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台湾社会政治生态的演变已使台湾问题性质超越了传统的国共斗争,日益密切的民间经济和人员交流初步形成了两岸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解决台湾问题已从怎样消灭对方演变为怎样共存。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怎样以耐心和智慧去赢得人心,亦即赢得台湾民众对两岸统一的国家认同,这是对中国人政治智慧的最大考验。因此,本文以认同的理论范式来分析台湾问题,提出了文化、经济利益和信条三者是国家认同的内涵,并运用翔实的台湾民调资料分析了台湾民众对中国的国家认同的演变,指出近25年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在构建文化和经济利益两个方面认同的成效是明显的,但在信条的认同方面仍然存在很大问题。要突破这一问题的困扰,需要与时俱进,跨越传统的国共斗争传统思维,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充分展示"谁也不吃掉谁"的和平思维,以市场经济体制、政治民主和法制为内涵的信条认同价值取向,才能兼容台湾自成一体的群体认同,压缩"台独"思想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使台湾民众把统一视为具有可塑性的愿景,从而解构把统一视为被吃掉的疑虑。据此,本文提出了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路线图"设想。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认同不仅是对中国是否应该统一而言,而且也是对怎样实现统一而言。
关键词(KeyWords): 国家认同;台湾问题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殷存毅,吕芳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 ②Samuel P.Huntington.Who are we? The challenges to.America's National Identity,New York:Simon & Schuster,2004,pp.40-41.
- ③米歇尔·奥克森伯格.中美关系中的台湾、西藏和香港问题.见:埃兹拉·沃格尔.与中国共处:21世纪的中美关系.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42
- ④Philip Schlesinger.“On National Identity:Some Conception and Misconceptions Criticized,”Social Science In formation,Vol.26,no.2(1987):pp.219-264.
- ①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以同.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9~12
- ②Ernest Gellner.Nation and Nationalis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3,1.
- ③Seymour M.Lipset.American Exceptionalism:A Double Edged Sword.New York:W.W. North&.Company,1996.p.31.
- ④米歇尔·奥克森伯格.中美关系中的台湾、西藏和香港问题.见:埃兹拉·沃格尔.与中国共处:21世纪的中美关系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42
- ①Samuel P.Huntington.Who are we? The challenges to America's National Identity.New York:Simon & Schuster,2004,p.47.
- ②引自1952年台湾成立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的纲领.赵友培.伟大的中华.台北:正中书局,1952.315
- ①蒋介石政府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见: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24
- ②庄万寿.台湾沦、台湾本土文化之理论建构.台北:玉山社,1996,34
- ③李登辉.台湾的主张.台北:远流出版社,1999,62~63
- ④郑忆杰.走过民族主义幽径,迎向台湾意识大道.台北:联合报.2004—4—3
- ①黄俊杰.台湾意识与台湾文化.台北:正中书局.2000.37
- ②李登辉.台湾的主张.台北:远流出版社.1999,264
- ①刘国深.民进党意识形态析论,台湾研究集刊.2004.3
- ①思想更解放一些,改革的步子更快一些.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5
- ①详见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李保明博士研究报告《两岸经济关系定量研究》。
- ②邓小平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时的谈话(1983年6月26日).见:台湾问题文献资料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