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纳德·科斯的“中国研究”评述——以《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为文本的解读A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of Ronald Coase's "Change in China"
吴强
摘要(Abstract):
作为享誉世界的著名经济学家,科斯不仅以其在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经济学、法与经济学等领域内所做的杰出贡献问鼎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且长期关注中国的发展进程,除慷慨出资组织国际学术会议之外,更在其助手王宁协助下对中国自1949年以来,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转轨和社会跃迁做了大量精细入微研究,其具体成果即是《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一书——凝聚科斯晚年学术精义的集大成之作。科斯在书中理性、平实且不无欣赏地观照中国这60多年来所走过的路,可贵之处在于该书以历史主义视角为基础,辅之产权、契约、交易成本等新制度经济学几大关键概念作为分析工具和概念框架,针对中国市场经济改革提出一整套合理化解释。
关键词(KeyWords): 科斯;《变革中国》;新制度经济学;历史主义;产权;制度;国家;市场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吴强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为了尊重不同译者的翻译习惯,写作过程中在引用时对于有关科斯姓名的译法也就未作统一,而是以科斯著作各汉译本中的译名为准。
- ②参见周晓虹.当代中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南京大学学报,2002,3:227.
- ①朱佳木,孙庆忠.中国当代史与当代中国问题研究——朱佳木教授访谈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4(1):5.
- ②参见朱佳木.如何观察当代中国[J].红旗文摘,2012(18):9.
- ③朱佳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9(1):177.
- ④张星星.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现状[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2):20.
- ⑤沈志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Ⅻ.
- ⑥莫岳云.台港地区新中国史研究评析[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2:1.
- ⑦费正清.费正清自传[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588,611.
- ①巫云仙.从《中国季刊》看西方学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J].中共党史研究,2008(1):111.
- ②西方左派学者在“文化大革命”问题上的态度就颇能反映这一点,如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夏尔·贝特兰(Charles Bettelheim)曾于1978年3月3日发表长文《大跃退》,认为“对文化大革命的否定,这是名副其实的跃退”。参见夏尔·贝特兰、尼尔·伯顿.毛泽东逝世后的中国[M].北京:外文出版局,1979.
- ③美籍英裔著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经济学、法与经济学这三大领域内的代表性人物,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其生前,科斯就已被视为当世最为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其理论创新获在得到业内同行普遍承认的同时也早已跨越经济学单一学科范畴而被其他领域内的研究者所广为运用。与马克思、斯密等前辈类似,科斯不仅是一位提出某种理论的经济学家,更是那些能够提出问题让人们不断思考的思想者,这或许也是他在西方和遥远的中国都具有无远弗届影响力的主要原因,因为理论可以被超越甚至是取代,但思想的魅力却光照永恒。诚如《科斯经济学》一书编者米德玛所言:“《科斯经济学》英文原版的出版距今已近十年,这段时间见证了科斯贡献所激发的学术成果的持续增长。”参见斯蒂文·G.米德玛.科斯经济学:法与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C].上海:三联书店,2007:1.
- ④《企业的性质》一文被公认为新制度经济学作为一个经济学流派诞生的标志。参见克劳德·梅纳尔.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G].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0.
- ①张曙光、盛洪.科斯与中国:一位经济学大师的中国影响力[C].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9,25.
- ②参见《变革中国》一书封底。
- ③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66.
- ①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117.
- ②魁奈.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39.
- ③黄兴涛.文化史的视野:黄兴涛学术自选集[G].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392.
- ④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
- ⑤富永健一.马克斯·韦伯论中国和日本的现代化[J].社会学研究,1988,2:53.
- ⑥路德维希·冯·米瑟斯.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学的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86.
- ⑦罗纳德·H.科斯论经济和经济学家[G].上海:格致出版社,2010:17.
- ⑧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199-203.
- ①张五常.经济解释[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495-496.
- ②黄宗智.认识中国——走向从实践出发的社会科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5(1):84.
- ③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M].北京:中华书局,1989:131.
- ④弗兰克·奈特.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3.
- ⑤克劳德·梅纳尔.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G].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1.
- ①克劳德·梅纳尔.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G].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1.
- ②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G].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13.
- 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两个不能否定”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3-11-08.
- ④罗纳德·哈里·科斯,主宁,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6.
- ①亚当·普沃斯基.国家与市场:政治经济学入门[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1.
- ②行龙.走向田野与社会[G].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63.
- ③罗纳德·哈里·科斯,王宁.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0.
- ④据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估算,1953—1978年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总额估计在6000~8000亿。参见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177.
- ⑤徐勇.徐勇自选集[G].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51.
- ⑥金观涛,刘青峰.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383.
- ⑦罗纳德·哈里·科斯,王宁.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8.
- ⑧有关这一时期知识分子遭遇的最好记录来自巫宁坤教授自传体回忆《一滴泪》(台北:远景事业出版有限公司,2002)和澳籍华裔已故著名经济学家杨小凯先生的《牛鬼蛇神录》(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88)。
- ①邓小平1977年在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题的专门性讲话中痛心疾首道:“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参见邓小平.邓小平文选[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0.
- ②沈志华.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1956—1957年的中国[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11.
- ③卡尔·波普.开放社会及其敌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6.
- ④傅高义.邓小平时代[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2:12.
- ①罗纳德·哈里·科斯,王宁.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0.
- ②在文章开篇,顾准即写下“在社会主义国家,为要高速地发展国民经济,提高劳动生产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充分利用价值规律是重要办法之一”。参见顾准.顾准经济文选[G].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55.
- ③张五常.中国的前途[M].台北:远流视野股份有限公司,1989.
- ④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仍有1.5亿以上的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最困难的有200多个县。以致1977年刚上任的安徽省委书记万里在实地调研走访时看到农民家中床上依然铺着破芦苇、身上穿着烂棉絮,家徒四壁者大有人在。参见陈桂棣,春桃.小岗村的故事[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7.
- ①原话为:“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参见邓小平.邓小平文选[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 ②与此类似的还有陈云“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 ③基辛格.论中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80.
- ④John K Faibank.China Watch[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7:201.
- ⑤David M,Lampton,The Three Faces of Chinese Power:Might,Money and Minds[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8:3.
- ⑥余英时.中国文化的重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37、40.
- ⑦黄季焜.制度变迁和可持续发展:30年中国农业与农村[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56.
- ⑧1984年年底,乡镇企业数已达606.52万个,就业人数5208.11万人,比上年增加1973.47万人(涨幅高达61%);总产值为5068亿元,较之上年增加1709.89亿元(增长68.2%)。参见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147.
- ①罗纳德·哈里·科斯,王宁.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78.
- ②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2:272-272.
- ③刘霞辉,张平,张晓晶.改革年代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迁[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123,149.
- ④姚洋.作为制度创新过程的经济改革[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7.
- ⑤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26.
- ⑥R.科斯,A.阿尔钦,D.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G].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166.
- ⑦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95.
- ①R.科斯,A.阿尔钦,D.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G].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166.
- ②蔡昉,王德文,都阳.中国农村改革与变迁:30年历程和经验分析[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64.
- ③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
- ④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
- ①Adam Przeworski.The Neoliberal Fallacy[J].Journal of Democracy,1992(3):45-59.
- ②Janos Kornai.The Postsocialist Transition and the State:Reflection in the Light of Hungarian Fiscal Problem[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2):1-21.
- ③胡鞍钢,王绍光.政府与市场[G].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49.
- ④恩格斯.家庭、私有制与国家起源[G]//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0.
- ⑤列宁.国家与革命[G]//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
- ⑥赵丽江.政治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38.
- ⑦余永和.英国安茹王朝议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48.
- ①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弱[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287.
- ②罗纳德·哈里·科斯,王宁.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202,239,250.
- ①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677.
- ②杨小凯逝世前几年就中国经济改革发表了许多有针对性的评论,如关于产权制度改革、国企改革等问题。其于1999年与人合写的《经济改革与宪政转轨》一文气势恢宏,逻辑严密。文中认为“如果不认识到经济改革仅仅是大规模宪政转轨的一小部分的话,对改革绩效的评估可能误入歧途”。杨氏的这一论断与科斯书中对于中国经济改革所存在问题及其未来应有突破方向的论述在精神上实有共通之处,杨也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在中西历史比较发展基础上运用现代经济学方法交互探讨经济发展与政治改革二者关系的华人经济学家。参见詹姆斯·布坎南,林毅夫.站在经济学的高坡上:杨小凯纪念文集[G].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54.
- ③陆德明.现代世界体系中的中国发展[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1.
- ④罗纳德·哈里·科斯,王宁.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