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陌生人社会到现代英国——评詹姆斯·弗农《远方的陌生人:英国是如何成为现代国家的》From a Society of Strangers to Modern Britain:A Review "Distant Strangers:How Britain Became Modern" by James Vernon
乔镜蜚
摘要(Abstract):
围绕着现代性的含义、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关系问题,学术界始终论争不断。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弗农的新著《远方的陌生人:英国是如何成为现代国家的》一书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新解。作者紧紧围绕"陌生人社会"这个核心概念,为读者展现了陌生人社会是如何促使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领域实现今日所称的"现代性"的。作者意在通过这样一种分析范式,重新确立起宏观视角在阐释长时段历史中的理论地位,并试图借此向公众传递一种信号:历史学对当代的公众仍具有启迪意义。
关键词(KeyWords): 现代性;陌生人社会;詹姆斯·弗农;英国史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乔镜蜚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赫伯特·巴特菲尔德:《历史的辉格解释》,张岳明、刘北成译,商务印书馆,2012,第11页。
- (2)赫伯特·巴特菲尔德:《历史的辉格解释》,张岳明、刘北成译,商务印书馆,2012,第10页。
- (3)赫伯特·巴特菲尔德:《历史的辉格解释》,张岳明、刘北成译,商务印书馆,2012,第17页。
- (1)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3卷,顾良、施康强译,三联书店,2002,第722~723页。
- (2)佩里·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刘北成、龚晓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第2页。
- (3)詹姆斯·弗农:《远方的陌生人:英国是如何成为现代国家的》,张祝馨译,商务印书馆,2017,第18页。
- (4)詹姆斯·弗农:《远方的陌生人:英国是如何成为现代国家的》,张祝馨译,商务印书馆,2017,第7页。
- (5)詹姆斯·弗农:《远方的陌生人:英国是如何成为现代国家的》,张祝馨译,商务印书馆,2017,第20页。
- (1)齐美尔:《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社会学文选》,林荣远编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341~342页。
- (2)詹姆斯·弗农:《远方的陌生人:英国是如何成为现代国家的》,张祝馨译,商务印书馆,2017,第21页。
- (3)詹姆斯·弗农:《远方的陌生人:英国是如何成为现代国家的》,张祝馨译,商务印书馆,2017,第36页。
- (1)詹姆斯·弗农:《远方的陌生人:英国是如何成为现代国家的》,张祝馨译,商务印书馆,2017,第21页。
- (2)詹姆斯·弗农:《远方的陌生人:英国是如何成为现代国家的》,张祝馨译,商务印书馆,2017,第39页。
- (3)詹姆斯·弗农:《远方的陌生人:英国是如何成为现代国家的》,张祝馨译,商务印书馆,2017,第59页。
- (4)詹姆斯·弗农:《远方的陌生人:英国是如何成为现代国家的》,张祝馨译,商务印书馆,2017,第73页。
- (1)詹姆斯·弗农:《远方的陌生人:英国是如何成为现代国家的》,张祝馨译,商务印书馆,2017,第89页。
- (2)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步》,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187~188页。
- (3)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步》,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208页。
- (4)中译本将此译为“人类的资本”,似为“人力资本”之误,因英文原文为"human capital"。见詹姆斯·弗农《远方的陌生人:英国是如何成为现代国家的》,张祝馨译,商务印书馆,2017,第90页。
-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393页。
- (6)詹姆斯·弗农:《远方的陌生人:英国是如何成为现代国家的》,张祝馨译,商务印书馆,2017,第97页。
- (7)詹姆斯·弗农:《远方的陌生人:英国是如何成为现代国家的》,张祝馨译,商务印书馆,2017,第127页。
- (1)詹姆斯·弗农:《远方的陌生人:英国是如何成为现代国家的》,张祝馨译,商务印书馆,2017,第118页。
- (2)詹姆斯·弗农:《远方的陌生人:英国是如何成为现代国家的》,张祝馨译,商务印书馆,2017,第128页。
- (3)詹姆斯·弗农:《远方的陌生人:英国是如何成为现代国家的》,张祝馨译,商务印书馆,2017第139页。
- (4)詹姆斯·弗农:《远方的陌生人:英国是如何成为现代国家的》,张祝馨译,商务印书馆,2017,第144页。
- (5)詹姆斯·弗农:《远方的陌生人:英国是如何成为现代国家的》,张祝馨译,商务印书馆,2017,第144页。
- (6)詹姆斯·弗农:《远方的陌生人:英国是如何成为现代国家的》,张祝馨译,商务印书馆,2017,第152页。
- (7)詹姆斯·弗农:《远方的陌生人:英国是如何成为现代国家的》,张祝馨译,商务印书馆,2017,第155页。
- (1)詹姆斯·弗农:《远方的陌生人:英国是如何成为现代国家的》,张祝馨译,商务印书馆,2017,第157页。
- (2)詹姆斯·弗农:《远方的陌生人:英国是如何成为现代国家的》,张祝馨译,商务印书馆,2017,第169页。
- (3)詹姆斯·弗农:《远方的陌生人:英国是如何成为现代国家的》,张祝馨译,商务印书馆,2017,第181页。
- (4)詹姆斯·弗农:《远方的陌生人:英国是如何成为现代国家的》,张祝馨译,商务印书馆,2017,第183~184页。
- (1)詹姆斯·弗农:《远方的陌生人:英国是如何成为现代国家的》,张祝馨译,商务印书馆,2017,第182页。
- (2)Paul K.Saint-Amour,"Review:Stealth Mesohistory for Austere Times",Victorian Studies,Vol.57,No.3,Papers and Responses from the Twelf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North American Victorian Studies Association(Spring 2015),p.500.
- (3)詹姆斯·弗农:《远方的陌生人:英国是如何成为现代国家的》,张祝馨译,商务印书馆,2017,第19页。
- (4)Paul K.Saint-Amour,"Review:Stealth Mesohistory for Austere Times,"Victorian Studies,Vol.57,No.3,Papers and Responses from the Twelf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North American Victorian Studies Association(Spring 2015),p.501.
- (1)Timothy Alborn,"Review:Distant Strangers:How Britain Became Modern.By James Vernon,"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2015(2),p.280.
- (1)James Vernon,Hunger:A Modern History,Cambridge,Massachusetts,and London,England: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7,p.3.
- (2)James Vernon,Hunger:A Modern History,Cambridge,Massachusetts,and London,England: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7,p.3.
- (3)詹姆斯·弗农:《远方的陌生人:英国是如何成为现代国家的》,张祝馨译,商务印书馆,2017,第6页。
- (4)“中观分析”(meso-level analysis)一词是社会科学定量分析的一个术语,指的是介于微观(个体、家庭单位)分析和宏观(国家、全球)分析的一种分析方式,它包含了对部落、城市、组织等行为体的分析。“中观史”则是丹尼尔·里特尔(Daniel Little)提出的概念,指的是避免了宏观史学的宏大预测和"可预见的必然结果”叙事倾向的一种大规模的历史分析范式。见Paul K.Saint-Amour,"Review:Stealth Mesohistory for Austere Times,"Victorian Studies,Vol.57,No.3,Papers and Responses from the Twelf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North American Victorian Studies Association(Spring 2015),p.505。
- (1)这一译法来自复旦大学朱联璧于2017年9月29日发表在澎湃新闻《上海书评》栏目上的文章《朱联璧评<远方的陌生人>:陌生人与英国的现代化》,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09945,最后访问日期:2019年9月10日。
- (2)Paul K.Sainl-Amour,"Review:Stealth Mesohistory for Austere Times,"Victorian Studies,Vol.57,No.3,Papers and Responses from the Twelf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North American Victorian Studies Association(Spring 2015),p.501.
- (3)James Vernon,Modern Britain:1750 to the Present,Cambridge,United Kingdom;New York,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7,p.xxi.
- (1)本雅明:《巴黎,19世纪的首都》,刘北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34页。
- (2)本雅明:《巴黎,19世纪的首都》,刘北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45页。
- (3)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第72页。
- (4)理查德·桑内特:《公共人的衰落》,李继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第63页。
- (1)何谓“复数性"?在阿伦特看来,行动具有其特定的意义:“行动,是唯一不以物或事为中介的,直接在人们之间进行的活动,与之对应的是复数性的人之条件,即不是单个的人,而是人们,生活在地球上和栖息于世界的事实。”人的复数性完全不是“同一个模子无休止重复和复制”“所有人的相同和可预见”的状态,而是无数个各自不同的个体之集合。不难想见,这种“复数性”实际上也是对陌生人社会的一种比拟。见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王寅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第1~2页。
- (2)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王寅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第171页。